饮用水资源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利益,而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使得饮用水水源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管理及应对的政策策略值得我们思考。
饮用水资源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利益,保证饮用水资源安全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工作,也需要社会公众参与其中。而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使得饮用水水源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引发全社会对维护公众健康饮用水的极大关注。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年底暴发,其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也逐步被发现。截至2022年8月8日22时,新冠肺炎已影响全球,累计确诊579326097例,累计死亡6417523例。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流行使我国饮用水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深入研究分析疫情防控期间水源水质潜在风险源,提出风险防控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对落实习指出的“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疫情之前,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就存在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诸多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至河流中,严重污染了水源,导视水域污染面积扩大。在疫情下,更是加大了对水源污染及其配置、调度的管理要求,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需持续加强水资源管理,使用合适的方式缓解水资源污染问题。
另外,跨区域或流域的水量调度涉及区域和区域、流域和区域间的水资源管理问题。例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以后,水资源管理制度还未确定,已有水资源和调运的水资源如何管理、交水和分水如何实现,航运与供水、行洪与生态可能出现的冲突问题如何处理需要进一步确认。因此在疫情期间,居民用水量较往年发生变化,缺少临时性配套政策法规,也缺乏突发性的区域和流域权责分划等等。
在疫情防治过程中,随着防控的深入,全国各地特别是武汉增加了许多由学校、宾馆改建的集中观察隔离点,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改建的方舱医院,还有新建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后续建设的其他定点医院。这些新增加的隔离点、医疗机构在短期内医疗废弃物、废水排放显著增长。
据了解目前,99.4%的定点医疗机构具有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期间的医疗废水按照有关规范消毒处理后进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汇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排入水体。剩余0.6%的定点医疗机构采用应急收集设施将污水收集起来,统一消毒达标后,通过市政污水管网或封闭罐车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水体。尽管医疗废水量占城市污水总量比例不到1%,但是城镇污水系统由于接纳了来自疫情小区、医疗机构、隔离观察点、分散感染者排放的污水,仍然存在新冠病毒从马桶到市政管网、再到污水处理厂、最终回到水环境的潜在传输与暴露路径和传播风险的可能。
瓶装水和桶装水等包装饮用水,因口感清冽(低水温等因素)、有益健康(部分产品的宣传)等特点广受消费者喜爱,特别是携带便利的瓶装水,已成为了外出旅游时不可缺少的饮用水来源。为了追求口感,一般不含有江南体育平台余氯作为水质保持的“保鲜剂”,一旦开封与空气接触,具有一定的微生物安全风险。特别对于桶装水而言,由于需要通过饮水机加热或取用,饮用水自身的清洁状况将直接影响桶装水开封后的微生物安全。
而且包装饮用水经过灌装、出厂、运输、配送等多个环节可能形成交叉感染的概率,以及包装饮用水使用时与空气接触产生的二次污染,可能增加病毒传播可能性。在疫情时期,如果是公共场合使用包装饮用水,尤其是桶装水,每接一杯水就有一杯空气进入桶装水中,会增加交叉感染概率。若居家使用包装饮用水、桶装水,则要考虑接触的送水工是否被感染病毒,尤其目前各地陆续爆出换水工人交叉感染事件,一个感染新冠状病毒的换水工人与数百家庭换水接触,造成可能感染范围不可估量。
尽管目前未发现疫情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情况,但是仍然存在因异常情况导致医疗废水和消毒剂排入水体等的潜在风险。基于风险预防的原则,应进一步加强饮用水资源的监管,并在继续加大防范力度的基础上,还应当通过提高巡检频率,确保污染问题的早发现、早治理。在治理方式上,也要尝试多种措施,争取更好的治理效果。
应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大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强化日常巡查制度,特别是水源保护区内或周边有交通穿越的,要加强对运输危险废物尤其是医疗废物车辆的管理,加强对码头等重点场所污水收集处理和交通工具消毒的现场监督检查力度,严防污染事故的发生。
首先,加强水源地巡查。各水厂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的巡查,取水人员加强点检巡视力度,切实做好一级保护区的日检。其次,增加配置、调度过程原水余氯值及水源全分析检测。各水厂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增加原水余氯值及水源的109项全分析检测,密切关注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再者,加强与水司和环保、水务等上下游各部门联动。与环保、水务等部门形成联防联动机制,原水水质异常时及时通报信息并启动应急处置方案。
自2003年特别是非典暴发之后,我国先后颁布和实施了《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疫源地消毒总则》等涉及医疗废水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为控源截污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自非典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阻断细菌、病毒通过污水传播的三级疫情防控体系。一、病房内控源:将排泄物等进行消毒处理后,按照医院危险废物处理流程处置。二、医疗废水处置: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传染病医院均建设了专门针对医疗废水的污水处理设施,按照相关的工程技术、排放标准等进行处置。三、接纳医疗废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医疗废水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经过紫外线杀菌、二氧化氯消毒等不同类型的消毒处理后,按照相关标准达标排放。
目前,全国各地按照生态环境部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试行)》等文件的要求,严格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医疗废物与医疗废水进行处置,科学把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与末端消毒措施,将粪大肠菌群和余氯作为核心指标,严格监管,防止带病毒的废水进入水体,并根据疫情变化适应性的修改政策方案。
疫情下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应急保障措施,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安全、优质、可持续的饮用水资源。一、分类组建应急处置队伍。及时处置各类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确保水厂、转压站和管网的正常运行;应急处置队伍24h待命,备足备齐抢修物资,随时启动各类供水突发事件处理和机动应急抢修。二、强化检查管理。鉴于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局限,特别重视净水厂出水浊度和消毒效果的管理,最大程度减小水质安全风险。三、保证材料供应。譬如在城市封闭及社会消毒药剂大量耗用的情况下,及时组织絮凝剂、消毒剂等生产必须的原材料以及生产设施备品备件的储备,并请求政府协调原材料的生产及运输,保证原材料供应。四、及时发布信息。推动三级宣传网络体系高效运转,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时、立体全景式反映工作情况,依托新闻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多维平台,抓住重点,突出核心,使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对供水安全更放心。五、生产封闭管理。对水厂、调度中心等生产运行场所实行封闭管理,减少运行人员与外界的接触,减小职工感染风险,确保正常供水。六、暂停入户抄表。疫情防控期间,暂停入户换表服务、机械水表的抄表等服务。七、注重环境消杀和个人防护。做好各类防疫物资的储备;强调生产区域和办公区域的消杀,保持环境清洁;做好保供人员的个人防护,如广泛宣传防疫知识、防护用品使用知识;勤测体温;要求工作人员佩戴口罩、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原水;公共交通停运后采取公车、私家车摆渡出行,接送职工。
客观来说,疫情非常时期下人们的防范心理普遍趋于谨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部分市民在选择饮用水时,会倾向于一次饮用完毕的瓶装水、通过饮水机分次饮用的桶装水、以及以自来水为进水的净水器。由于商业活动的过度宣传和不当舆论的误导,不少市民难辨真伪,认为瓶装/桶装水或净水器过滤比直接饮用自来水更加安全健康。对此,一、是经常检查自家自来水、下水是否正常,确保水管和龙头完好、地漏无异味。二、是水龙头属于家里的卫生盲区,也应经常清洗保持清洁。三、是如果家里长时间不用水,要第一时间对所有地漏进行水封,水龙头放水一会儿再用。四、多地出现非饮用水系统存在病毒,所以需注意避免使用消防、街道清洁等非饮用水资源。在生活中,龙头水含有微量、具有水质维持作用的余氯,是不可替代的饮用水。特殊时期,自来水通过余氯和煮沸的“双保险”,能够达到安全可靠。因此可宣导建议居民:喝自来水,喝开水;用自来水,洗手、洗澡、洁具。
总而言之,饮用水资源的安全保障是城市赖以生存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疫情当前,无论是供水水质保障还是污水应急处理,以至于城市水体,都须严阵以待,按照高于现有标准体系的要求进行执行,并落实做好监管工作,确保一切微生物毒理风险源都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处理处置。与此同时,运维处理人员的安全防护也应更加重视,在保护一线水务人员自身安全的同时,也是提高饮用水应急处理效率、抑制疫情扩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