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开的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37个典型案例涉及17个省份,均分布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节点,涵盖湖泊、湿地、河口、江心岛、沙漠、矿山、退化土地等多种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流域、海岸带与海岛等多类区域。这些案例充分总结了地方工作实践亮点,梳理凝练了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术模式和科学举措,在统筹管理、体制机制、资金筹措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具有示范借鉴意义。我们特推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栏目,介绍其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福建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实施闽江流域山水工程,促进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赢。作为闽江流域山水工程的精品示范子工程,大田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涉及大田县均溪、太华、前坪3个乡镇,治理废弃矿山46处,恢复林地绿化2668亩,恢复耕地289.3亩,增加工业用地38.6亩、设施农用地40.9亩、矿山遗址公园景观1处。
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西侧,自然实体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达70.1%,境内溪流纵横,河网密布,是闽江、九龙江、晋江三大水系支流的发源地之一,水资源丰富,引水灌溉历史悠久,是福建省1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大田县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已探明的矿产有45种,其中煤炭、铁矿、石灰石、铅锌矿为优势矿产,矿产开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福建省五大铁矿区之一、福建省建材水泥原料基地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开采矿产资源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采矿区山体破坏、岩土体、水土流失严重,破解强酸性土壤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难题刻不容缓。
一是长期粗放式露天开采,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地表植被破坏、岩土体。仅均溪镇、太华镇、前坪乡一带因采矿造成破坏面积就超过3000亩,部分露天采场遗留高陡边坡,植被复绿难度较大且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二是采矿区内矿渣随意堆填,造成矿区内大量土地压占,堆填弃渣未采取有效的拦挡支护措施,易诱发次生地质灾害。三是大田县均溪镇、太华镇、前坪乡等地重点采矿区主要以开采褐铁矿、硫铁矿为主,矿渣及矿区内土壤含硫量高,种植林木成活率低,自然复绿难度大。四是矿区位于闽江水系支流的发源地,雨水冲刷矿渣造成溪沟及下游河道淤积、河流水体酸化,严重影响闽江流域行洪安全和流域水质,对当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该项目按照“集中连片、要素协同、关键突破、持续共享”的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耕地开发与植被恢复相结合、景观建设与荒坡治理相结合、工程建设与项目引进相结合的“四结合”措施,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赢。
为进一步消除废弃矿山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恢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大田县废弃矿山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修复,其中工程措施主要采取缓坡平整、修建截洪沟、排洪沟、沉淀池等手段,消除废弃矿山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生物措施主要采取防水毯(GCL)改良土壤、播撒草籽等方式,促进废弃矿山生态系统走向正向演替。
银锭岬A标段治理区域内90多亩强酸性土壤区域,无法自然复绿,采用“覆土+播撒草籽”传统工艺,成效也是微乎其微。工程创新修复方式,破解了强酸性土壤区域植被复绿难题:在强酸土壤区铺设一层环境修复专用防水毯(GCL),再在其上铺设土工格室覆土喷播绿化,将植被生长的土壤与含硫土壤完全隔绝,防止硫化物对植物根系造成损伤。GCL防水毯隔离防渗性能有别于HDPE膜的阻断隔离,不仅可以让植物根系在防水毯上层覆土中自然生长,还能够阻隔雨水渗入坡体,防止酸性物质渗出污染下游水系,同时减少含硫岩土体在空气中暴露后氧化产生酸性物质。
为了进一步解决废弃矿山面积较大,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大田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采取“削坡减载+建排水系统+平整耕地+换填覆土+绿化”等工程措施,整合集中连片的采矿平台,高挖低填平整采矿平台,修建环形排水系统、换填耕植土、修建机耕道,将平台治江南体育官网理达到耕地水平。当地村民在治理后的耕地上种植西瓜,提升了土地利用价值,增加了经济收入。原废弃矿山边坡不可整平区域,则采取削坡减载、植被复绿等方式开展治理,确保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提升植被覆盖率。
一是就地取材,打造特色矿山遗迹。工程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相结合。在银锭岬矿区B标段治理区域,结合实地地形地貌统筹谋划,规避“大挖大填”式的平整,就地取材,利用天然地标——“将军石”小山峰及原有采坑积水形成的特色景观,将矿点改造成独具生态特色的矿山遗迹。通过修整平台、设置栏杆扶手、建设坡面截排水沟并辅以绿化等措施,令昔日山光水浊、千疮百孔的“癞头山”旧貌换新颜,成为人们休闲“打卡”圣地,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休闲公园。在崩额前矿区治理区南侧的绿化区域采取覆土种植乔木绿化措施,建设花池、台阶、廊架、六角亭等,因地制宜打造休闲公园,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此举既促进了矿山生态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又为村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好去处,得到群众广泛赞誉。
为促进矿山修复自身“造血”,修复旧的废弃矿,产生新的“绿色矿”,大田县政府对废弃矿山修复工程治理后形成的设施农用地进行招商引资,盘活土地价值,引进大型生态农牧企业福建银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当地最大的种猪基地,打造良种繁育、生猪养殖、屠宰冷链物流、有机肥加工全产业链,建设“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园。该企业的引进,提升了治理后的土地利用率、盘活了周边村庄闲置耕地,同时利用养猪产生的沼液、沼渣等有机废料,培育有机蔬菜、原生态水果,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地方财政税收。
该项目共计治理废弃矿山面积3400亩,有效消除了由采矿活动所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植被覆盖率提升,新增了林地、耕地、设施农用地等地类,逐渐恢复了矿区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净化大气等生态功能,改善了闽江支流水质,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构建了生态优良、功能完善、物种丰富的生态安全格局,为绘就美丽大田新画卷增添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一是新增耕地,在马头岬矿区完善了农田、现代化农业示范基础建设,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增耕地289.3亩,现代设施农用地40.9亩,由当地居民种植西瓜并获丰收。二是引进福建银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完成建成投产后,年产总值将达到108000万元以上,预计实现年税收约1000万元,为当地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约3000个。
治理后的“绿水青山”成了矿区周边村民的“金山银山”,为全国各地强酸性土壤废弃矿山治理提供了借鉴。废弃矿区重新披上绿装,芳草丛生,绿意盎然,昔日的黄土地上开出了黄色小花,改善了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保障生活饮水安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改善了农业灌溉用水水质,提升了耕地产能;为人民群众健身、休闲、郊游等活动提供舒适的空间,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了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