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张霞带着 “海水稻”(耐盐碱水稻)三亚南繁种质资源材料回到青岛,来到位于李沧区白泥地公园内的试验田,种植了300份水稻,开展耐盐碱相关性状及抗性的考察。
张霞是袁隆平院士青岛海水稻团队的主力队员。2017年10月,35岁的博士张霞作为土壤改良方面的专家,进入了袁隆平院士的青岛海水稻团队,参与盐碱地稻作改良。JN江南·体育下载
目前我国有3500万亩沿海滩涂、15亿亩内陆盐碱地,其中近3亿亩可以进行改造利用。“海水稻如果扩大到1亿亩,按最低产量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3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相当于一个湖南省的年粮食总产量。”袁隆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种植海水稻,土壤改良是关键。”张霞说,土壤四维改良法便是海水稻种植的一种新技术。要想大面积推广种植海水稻,就要进行土地改良,通过严密的配套体系降低盐碱地的盐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土壤四维改良法则成为解密土壤生命密码的良方。多项测试结果表明,土壤四维改良法使水稻增产近20%,土壤改良效果显著,解决了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壤质量恶化等问题。还可对重金属污染及农残土地进行修复,可根据土地污染情况,将四个部分自由搭配,因地制宜,量身定做针对目标土壤的最优解决方案。
张霞还记得,她刚刚加入袁隆平院士青岛海水稻团队的那段时间正值海水稻完成育种,开始大面积向全国的盐碱地推广,因此,那段时间,张霞成了“空中飞人”。
一个月的时间,张霞和她的团队在东营基地、城阳上马基地、陕西南泥湾基地、新疆喀什基地、天津和黑龙江大庆飞行了近4万公里。一路的风风火火,让张霞这个看上去有些柔弱的女子,成了大伙眼中的“女超人”。
一年的时间里,美好的愿景驱使张霞风雨无阻,从江南水乡到白山黑水,从黄土高原到荒漠戈壁,共计行程十几万公里,哪里有盐碱地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只为因地制宜取得最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作为团队负责人,张霞自己的“小家”却经常因为自己的缺席而少了一份温馨。在她的牵挂里,除了盐碱地还有正在上小学的儿子。一边是在盐碱地中魂牵梦萦的亿亩良田,一边是正在成长又缺少照料的儿子,为此她把公司和项目现场当成了家,为了能照顾儿子,她带上孩子一起出差,也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护环境的种子。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吃上我们自己种出的大米!”看到耐盐碱水稻测产数据后,新疆岳普湖县的村民们激动地对张霞说。
张霞自己也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梦,初到新疆岳普湖时,她被眼前看到的景象震惊,“那里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土地盐碱化程度非常严重,荒地表面全都泛着白色的盐霜,人走在上面还有‘咯吱咯吱’的声响,一眼望去,无垠的土地寸草不生,更别说是种水稻了”。长期以来,土壤沙化、盐碱化制约着岳普湖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居民生活窘迫,始终无法摘掉“贫穷”的帽子。“帮助他们治理盐碱地,增加他们的人均耕地面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成为张霞心中一个新的目标和愿望。
岳普湖地区的土地属重度盐碱土,耕地盐渍化面积高达90.8%,改良难度大江南体育平台,但重重困难反而激发了张霞想要努力帮助当地居民改变贫困现状的斗志。面对盐碱地,她一刻也不敢懈怠,她深知只是改良盐碱地并不能改变当地居民贫困的现状,于是她带领团队组织当地人民进行水稻种植技术学习,除此之外,还教他们引进其他农业产业,带领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在张霞与团队的努力下,先后成功利用“四维一体”改良技术在浙江温州、陕西南泥湾、黑龙江大庆等5地建立了稻作改良示范平台,原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转眼变成了水稻平均亩产500多公斤的良田,这一切张霞看在眼里,乐在心上。
盐碱地地区地广人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50~60岁的老人成了种地的主力军,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青年人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这几乎是所有盐碱地地区存在的突出矛盾,倘若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实现不了“亿亩良田”的美好愿景,更不可能跟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不破不立,必须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蹚出一条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张霞的又一个目标。为此,她把目光放到了“数字化农业”上。她带领团队,以四维改良法的技术作为支撑,对适宜的数字化物联网装备进行开发、测试,同华为公司合作共同搭建沃土云平台,通过数字农业,实现“盐碱地”变“农田”,创造“农田变工厂”的产业模式。同时,她组织团队成员一起招募年轻人加入农田产业,成为产业工人,在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的发展和振兴。如今,全国五大类型的盐碱地都已经开展耐盐碱水稻试种,全球6大综合试验示范区示范种植面积超万亩。对于智慧农业,张霞有着更大的梦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不同气候区发起建立海水稻示范种植推广基地,在国内建立5~10处示范种植基地,在东南亚、中东地区建立2处国外示范种植基地,用2到3年时间,应用土壤四维改良法为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提供成熟的解决模式。”张霞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