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称之为水污染,是指一定量的污水、废水、各种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入水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导致水体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造成水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向水体排放未经过妥善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施用的化肥、农药及城市地表的污染物,经雨水冲刷,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过干沉降或湿沉降(降雨、降雪等)过程而进入水体等。
(1)工业污染源,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的废水,是水体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影响较大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冶金、电镀、造纸、印染、制革等企业。
(2)生活污染源,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各种污水,如洗涤衣物、沐浴、烹调、冲洗大小便器等活动产生的污水,其数量、浓度与生活用水量有关。
(3)农业污染源,指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不正确使用所造成的污染,如为保证农作物产量而长期施用过量肥料(化肥、有机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经雨水冲刷、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4)其他污染源,如油轮漏油或者发生事故(或突发事件)引起石油对海洋的污染,因油膜覆盖水面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死亡生物残体分解可造成水体污染。
对水体污染而言,点源污染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点源的污染物多,成分复杂,变化规律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的影响,即有季节性和随机性。面源污染又称为非点源污染,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的,指溶解态或颗粒态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经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污染。非点源污染的定义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面源污染物浓度通常较点源污染低,但污染的总负荷却是非常巨大。
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由于雨水对各种矿物的溶解作用,火山爆发和干旱地区的风蚀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而引起的水污染,这属于自然污染。向水体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这属于人为污染。人为污染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加剧地表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废水排放量大,水环境不堪重负;企业超标排放和偷排现象严重;环境意识淡薄,地方保护主义削弱了环境执法力度;污废水治理仍处于较低水平。
地下水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地下水质恶化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层中,人畜粪便或因过量施用氮肥、农药而受污染的水渗入地下等。
采取限制或消除排入水体和水域的污染物的措施,使河流、湖泊、海洋、水库等水体和水域维持其应有的正常功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为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江南体育平台可持续发展,应对江、河、湖、库、渠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水环境进行保护。
水环境保护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作。保护原则:科学规划、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坚持节水优先,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按照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系统治理,实现水功能区的保护目标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水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对于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等;对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等严格防止地下水污染;实施河道整治、水系连通、湖库底泥清淤等工程;对船舶、码头排放油污及污染水域进行防治处理等;对农村废弃物、畜禽粪污等进行处理;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
水环境保护的重点水体区域包括:主要河流源头区;城乡供水水源地;重要渔业水体、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水体;风景名胜区水体;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区域、水体等。重要水体保护区内禁止工业项目建设,不得从事破坏水生态、减少水面面积的养殖、旅游开发等活动。
化学需氧量(COD)——该指标作为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之一,国际上通用在衡量一个地区水体环境质量的指标中采用它作为主要污染控制项目,简称COD。是指一定体积的水里面生物所需要的氧气的含量,一般化学需氧量越低越好,因为水中氧气是一定的,化学需氧量低意味着水中溶解的氧气能保持水中生物的需要;如果化学需氧量太大会造成水中溶解氧降低导致水中需要氧气较多的生物(一般是鱼虾)的死亡使厌氧菌泛滥的生长,“活水”从而变成“死水”。通常COD值愈大,表示水体有机污染愈严重。
氨氮(NH3-N)——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氨氮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同时,雨水径流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氮的重要来源,氨氮还来自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颜料、煤气、炼焦、鞣革、化肥等工业废水中。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化学需氧量(COD)——该指标作为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之一,国际上通用在衡量一个地区水体环境质量的指标中采用它作为主要污染控制项目,简称COD。是指一定体积的水里面生物所需要的氧气的含量,一般化学需氧量越低越好,因为水中氧气是一定的,化学需氧量低意味着水中溶解的氧气能保持水中生物的需要;如果化学需氧量太大会造成水中溶解氧降低导致水中需要氧气较多的生物(一般是鱼虾)的死亡使厌氧菌泛滥的生长,“活水”从而变成“死水”。通常COD值愈大,表示水体有机污染愈严重。
氨氮(NH3-N)——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氨氮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同时,雨水径流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氮的重要来源,氨氮还来自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颜料、煤气、炼焦、鞣革、化肥等工业废水中。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