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官网报告期内,公司本着“为绿色明天,点亮每一天”的企业使命,秉承“聚力环境,共创低碳时代”的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卓越的环境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运营生活垃圾焚烧项目27个,共计入厂垃圾1,401.80万吨(含委托运营的老港一期、二期),垃圾焚烧上网电量463,722.17万度;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生活垃圾填埋项目1个,固废填埋量10.29万吨。运营垃圾中转站6个,共计中转垃圾137.76万吨;运营污水处理厂7座(其中3座2023年12月起由公司正式运营),共计处理污水36,446.34万吨,日均处理量为99.85万吨。公司运营危废(医废)焚烧项目(含委托运营)5个,医废收运处置量7.25万吨,危废处置量8.67万吨。
(1)邵武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PPP项目:截至2023年12月,土建结构施工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装饰装修工程;主体设备安装已完成90%,正在进行电缆敷设。
(2)甘肃陇南市西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截至2023年12月,已经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现场开展场平工作。
(1)兰陵县大仲村镇农牧固废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截至2023年12月,本项目基本建成,正在进行项目调试工作。
(2)松江区湿垃圾处理设施扩建工程:截至2023年12月,土建施工已全部完成,全厂主体设备基本安装完成。
上海天马固体废物处置项目:截至2023年12月,土建施工基本完成;正在进行余热锅炉、回转窑安装工作。
生活垃圾:新增甘肃陇南市西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总投资约3.47亿元。生活垃圾总处理规模800吨/日,配套40吨/日餐厨垃圾脱水提油预处理系统,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处理规模500吨/日。
污水处理:新增宁波象保(石浦)再生水厂二期扩建工程特许经营项目,总投资约2.48亿元。本项目污水处理规模5万吨/日,包含宁波象保(石浦)再生水厂一期工程特许经营权,运营规模2.5万吨/日,负责项目投资、运营;以及二期扩建工程实施特许经营权,新建规模2.5万吨/日,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和移交。
环境修复:累计承接50余项区域性场地调查和评估类项目以及环境修复工程和运营类项目。工程项目方面,在上海嘉定、上海静安、江苏常州等地,成功为多个工业污染地块、非正规垃圾堆填处置工程提供修复治理服务。运营服务方面,在山东承接一项地下水长期监测与风险管控项目,将持续为当地地下水环境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咨询项目方面,苏州场调质量监督项目成为公司首个环境监理类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咨询业务范围,将积极推动工业园区与公司形成良性互动的协同发展格局,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技术服务:新签技术服务类合同215项。其中,园区及环卫专业规划12个、第三方监管项目18个、咨询设计等185项。新增项目遍及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川渝城市群等23个省(市、自治区),为环境院历年来单年度业务覆盖范围最广,为上海环境全面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度,上海环境积极申报纵向课题,先后中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历史不规范填埋场土壤-地下水系统中微塑料形成机制与污染风险》、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优秀技术带头人项目1项《基于精细化数值仿真的生活垃圾低碳处理工艺技术开发与示范》、上海市科委启明星项目3项《垃圾焚烧炉无焰燃烧低NOX控制技术及新型扰流高效SNCR技术研究》《基于氧调控的厌氧消化生物强化机制及技术》《臭氧耦合过氧化钙溶胞污泥-回流强化垃圾渗滤液脱氮降污机制》,上海市科委碳达峰碳中和专项项目1项《焚烧飞灰源头减量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上海市绿化市容局项目1项、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
其中,《焚烧飞灰源头减量关键技术装备研究》项目通过开展高活性低耗量脱酸药剂与新型高湍返混反应器装备研发及中试验证,形成焚烧烟气高效药剂+高湍返混脱酸反应器组合工艺和焚烧厂资源能源协同利用方案,构建2000-5000Nm3/h流量可调的焚烧烟气处理中试线,形成装备和药剂性能检测能力,为实现固废园区飞灰源头减量提供支撑。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水平、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经信委首批能源双碳领域数字化转型示范应用场景等奖项。2023年,上海环境新设立上海城投内首家“上海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首家“企业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环境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为“NICE-上海环境联合创新中心”揭牌,作为生活垃圾处理领域中首个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共建的企业联创中心,未来将在资源聚集、创新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激活动力、释放能量,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顺利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与智慧环卫关键装备》《城镇易腐有机固废生物转化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存余垃圾无害化处置与二次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城镇及工业有机固废高效热解技术及大型化装备》等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的综合绩效评价,完成上海市国资委《上海固废科创中心(一期)建设》项目的结题验收,完成上海市科委《湿垃圾处理衍生品质量管控和检验技术及应用示范》《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环境卫生风险管控研究》等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价。
有序推进上海市国资委《湿垃圾生物资源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建成国内最大的湿垃圾生物转化标准化工程,构建“繁育-孵化-养殖-产品-二次产物”产业链,初步掌握全过程关键技术,有力支撑老港三期工程项目实施,助力上海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级提升。
高效推进上海市科委项目《生活垃圾智能高效焚烧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完成强制风冷炉排技术开发与验证,完成多元固废掺烧对焚烧系统影响分析及运行优化策略,形成针对固废处理的国内外碳市场分析及碳资产开发建议。
上海环境以“绿色低碳、降本增效”为目标,持续强化技术应用攻关,在节水方面,通过水平衡分析以及节水技术的研究攻关,提高中水回用率,降低自来水消耗,在资源循环方面,通过在青浦污泥厂开展园区蒸汽循环研究与应用,实现跨厂区、跨体系蒸汽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蒸汽使用成本近60万元。
围绕“低碳处理、资源回收、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目标开展技术攻关与应用,主要集中在污水低碳处理技术、污泥脱水处理技术、数字化应用、精细化运营等方面,实现污水处理低碳排放、污泥脱水效果提升、除磷药剂精准调控、生产运营安全稳定达标的目的。
持续推进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固废焚烧残余物稳定化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装备》项目研究,已完成熔融成分在线检测设备安装调试,开展中低温高水分垃圾焚烧烟气的深度净化研究和电阻熔融炉烟气系统联调联试;完成焚烧残余物电阻高温熔融玻璃化示范工程和长寿命低能耗等离子体熔融示范工程建设验收及现场核查。推进市科委课题《危险废物智能管控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完成了危废自动化立体仓库布置方案和智能化装备研发和调试,包括堆垛机、RGV等,并在老港医废项目上已实现了工程化应用。
针对现有异位土壤淋洗技术,研发的以旋流分选洗脱为核心的撬装式中试淋洗设备,突破现有的分级极限和搅拌强度极限,相关科研课题顺利通过验收,以更低的淋洗成本、更高的淋洗效率、更短的淋洗时间、更全面的药剂方案为后续重金属土壤修复市场提供更强的竞争力,该淋洗技术荣获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优秀成果奖。针对可移动土壤修复终端与5G+大数据的标准化设计及示范,现已完成修复终端-热脱附模块设计并进行制备,标准化土壤处置平台已基本完成,结合该研究,新增申报专利1项,授权专利1项,接收论文2篇,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申报团体标准2项。针对多环芳烃的差异性降解开展高级氧化技术优化遴选研究,为多环芳烃在地下水中的实际修复应用做优化,结合该研究,新增申报专利2项。
2023年,上海环境作为主编单位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标准》(CJJ/T150-2023),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增加了膜浓缩液、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等重要术语;增加了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同年发布《生活垃圾焚烧厂污染治理技术指南氮氧化物》和《生活垃圾焚烧厂污染治理技术指南二噁英》等多项团体标准,通过制定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氮氧化物、二噁英污染治理的总体要求、设计要求、运行要求、检修维护及监测要求,为促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高质量发展树立一把标尺。
2023年,国家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力度依然不减,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生活垃圾领域,宏观政策主要聚焦于固废管理、减污降碳、无废城市建设、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在加强固废分类和减量化管理方面,多地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和要求,同时也对产业固废提出了更严格的分类与处置规范;在推进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鼓励开展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固废的资源化利用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支持固废转变为可再利用资源;在减污降碳方面,提倡发展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鼓励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并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在此背景下,公司一方面对外紧跟市场、积极争取新项目,对内持续提升投产项目稳定运行,打造行业示范标杆;另一方面,全面贯彻落实无废城市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目标要求,不断提升环保管理能级,在提质增量上不断努力。
随着“无废城市”的建设和推进、处置技术水平的提高、末端处置设施短板补齐,生活垃圾处置行业从迅速发展期走向部分区域产能过剩,新增产能增速回落。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无废城市”、“双碳”以及循环经济政策指引下,县级地区的小型焚烧设施也逐步落地,按照“宜烧则烧,宜埋则埋”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面提升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推动形成与县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总体来看,生活垃圾行业呈现五个发展趋势,即从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延伸,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从大规模向小型化转变,从焚烧处理向资源循环利用转变,从传统粗放运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科学化高质量转型,行业逐步走向服务精细化和产品化。
行业的前端包括垃圾的收集、分类(资源回收利用)和运输,一般由市政环卫部门负责;行业的后端包括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项目的工程设计及建设、设备及材料供应等;下游主要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BOT协议签订部门即特许机关(市容环境管理局、城市管理局等)。垃圾焚烧项目公司向特许机关提供垃圾处理服务并收取垃圾处理费,同时与当地电力部门签订购售电合同收取上网售电收入;垃圾中转、填埋项目仅从特许机关获得垃圾处理费。
随着《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弱项的实施方案》的推进,未来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以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2023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征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给水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发展要求。政府逐步加强对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领域的治理力度,不断出台系列补短板政策,行业管理日趋严格。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的政策主要集中在黑臭水体、流域保护、水资源节约、资源化利用、减污降碳等方面。一是不断提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包括运营及污染物排放的规定,持续改善流域排放污染环境,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情况,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二是推广节能降耗技术,降低运营成本,利用智能化技术,强化运营辅料的精准投加,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与智能化;三是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四是加强对污泥处置的监管和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化水平。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市场优势,巩固市场地位,提升现有市政污水、市政污泥项目的运营管理效率,致力拓增园区式发展。同时,公司将抓住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黄河大保护等发展机遇,深入发掘污水、污泥、水环境治理等潜在市场机遇。
市政污水行业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具有周期性强、风险性低属性。随着我国水资源紧缺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废水零排放成为重大发展趋势,对技术提出了更好的需求和挑战,国家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将不断加大对污水处理行业的支持,预计行业投资仍将稳定增长,污水处理企业也将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污水处理行业客户可分为工业和市政两类,我国工业重心偏向东部地区,污水处理的需求也较大;市政行业对水处理的需求具有普遍性,人口聚集区的污水处理需求较大。
行业的前端包括原水收集与制造(水利工程)、自来水的生产、供水;后端包括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污水排放等。公司污水处理业务处于行业产业链后端。
行业上游主要包括相关设备制造和电力供应等行业。下游主要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BOT协议签订部门即特许机关。污水处理项目公司向特许机关提供污水处理服务并收取处理费。
上游设备制造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其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污水处理行业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同时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设备、电力等需求的增长,促进上游企业发展。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污水处理需求日益增长,预计未来下游需求将随经济发展持续增长。
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601200)成立于2004年,于2017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国内固废行业起步最早的专业环保企业之一,本着“为绿色明天,点亮每一天”的企业使命,秉承“聚力环境,共创低碳时代”的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卓越的环境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业务为“2+4”,即以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水为核心主业,同时聚焦危废医废、土壤修复、市政污泥、固废资源化(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等4个新兴业务领域,从规划、设计、咨询、研发、监测、监管、投资、建设、运营、工程总承包等环节全方位、全过程提供顶层设计和定制化服务。面向“十四五”,上海环境明确了从“2+4”演化升级到“环境治理+”的战略愿景,确定了“规划咨询、生态修复、代建代管”三项轻资产业务和“生活垃圾、危废医废、污水处理”三项重资产业务为主线,轻重并举、双轮驱动的发展定位。
(1)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指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并发电,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共29个,主要分布在上海、成都、青岛、威海、漳州、南京、洛阳、太原等地。
(2)生活垃圾填埋,指对生活垃圾进行卫生填埋处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运营生活垃圾填埋项目1个,位于上海。
(3)生活垃圾中转,指将收集的垃圾进行压缩等预处理,并转移到大型运输车辆,再运输至后续垃圾转运设施或处理设施的过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生活垃圾中转站共6个,均位于上海。
污水处理,指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投资、建设、运营污水处理项目共6个,分别为上海市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项目、成都市温江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成都市温江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BOT项目、北部污水系统总体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PPP项目、高坪区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项目以及宁波象保(石浦)再生水厂二期扩建工程特许经营项目,分布在上海、成都等地,其中高坪区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项目又分为三个子项目:(1)临江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2)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3)南充市高坪区阙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BOT、TOT、轻资产服务等多元模式开展主营业务。BOT是一种政府特许经营模式,在项目初期需投入大笔资金以完成项目建设,后续通过特许经营合作期内的运营获得收入,收回投资并获得投资收益。TOT模式是与业主签署资产转让协议,为业主提供投融资、运营管理等服务,并在项目所在地设立项目公司作为投资运营的主体,按照处理量和约定的价格收取处理服务费用,取得运营管理业务收入。轻资产服务模式主要通过规划、设计、咨询、代建代管等专业技术能力为业主提供专业服务,收取合理的服务费。公司已形成标准化的项目开发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公司向地方政府/业主递交标书。地方政府/业主通过市场化招投标等方式,综合考虑项目报价、技术方案、投资商资本规模和经营业绩等各种因素,并就项目建设运营的具体细节、处置费定价/服务费等商业条款进行谈判,选定最合适的服务商。公司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专业技术能力和品牌优势,能实现项目的可靠运行,在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项目全流程环节均具有显著优势。投资类项目中标后,公司与特许经营权授予方签署草签文本,待项目公司成立后,由项目公司与特许经营权授予方签订正式特许经营协议,负责项目的投资及后续建设、运营等。轻资产服务项目中标后,公司与业主方签订服务合同,为业主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技术管理等专业化服务。
项目建设环节阶段涉及大规模资金投入,除了进行项目设计、工程施工、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调试、试生产及竣工验收等工作外,还需完成环保方面的审批,主要包括向主管部门申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并获得批复、申报试运营并获得通过、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并获得通过等。公司具有全产业链一体化的运作优势,在项目建设的主要业务环节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与具备专业资质的工程设计院、设备材料供应商、工程建设服务商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能提供高效的项目建设服务,并可合理安排建设工期,提高项目建设速度。当项目所需的全部设备和设施安装完毕后,公司参与整套系统的调试及试运行,结合调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完善,确保整套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污染控制能力等各项运行技术指标满足测试要求,达到使用状态并完成初步验收;收到初步验收合格证后,经过一段时间稳定性运营,按相关规定对项目的运营质量进行测试并完成最终验收。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特许经营期间,BOT协议业主方按协议规定向项目公司交付垃圾,项目公司通过垃圾焚烧获得垃圾处置费和发电收入。运营期间,由于国家环保政策、产业政策调整、物价指数、上网电价等变化使公司的生产成本和收入发生变化时,可按照BOT协议约定相应调整垃圾处置费;项目运营产生的上网电力由电力部门全额收购,并按相关规定给予电价补贴。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项目在特许经营期间,项目公司对BOT协议业主方按规定交付的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并收取垃圾处置费。运营期间,由于国家环保政策、产业政策调整、物价指数等变化使公司的生产成本和收入发生变化时,可按照BOT协议约定相应调整垃圾处置费。
城市生活垃圾中转项目在特许经营期间,项目公司根据BOT协议约定负责将运输至中转站的垃圾压缩转运至指定场所并收取中转运输费。运营期间,亦可根据物价等因素按BOT协议约定的调价机制调整垃圾处置费。
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在特许经营期间,项目公司按照污水处理量和约定的水价收取水处理服务费用,取得污水运营管理的业务收入。运营期间,可根据BOT协议约定的调价机制调整水价。
特许经营权到期后,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续约,如未续约,公司将项目正常运行的固定资产及配套资产全部无偿移交给政府。
对于BOT项目,主要通过补贴费取得收入、实现盈利;焚烧发电项目另通过发电上网取得售电收入。根据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2]801号),自2012年4月1日起,2006年1月1日后核准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均先按其入厂垃圾处理量折算成上网电量进行结算,每吨生活垃圾折算上网电量暂定为280千瓦时,并执行全国统一垃圾发电标杆电价每千瓦时0.65元(含税);其余上网电量执行当地同类燃煤发电机组上网电价。
2020年9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明确生物质发电项目,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为82,500小时。在未超过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时,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当年实际发电量给予补贴。按照规定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清单范围的项目,所发电量超过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部分,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核发绿证准许参与绿证交易。按照规定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清单范围的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自并网之日起满15年后,无论项目是否达到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核发绿证准许参与绿证交易。
公司始终关注客户、百姓等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以环保教育、科普基地和示范标杆为项目目标,接受公众和社区的直接监督;作为国内首个采用湿法烟气处理工艺的企业,烟气实际排放数据远远严格于欧盟2000标准;公司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固废行业十大影响力企业”“中国固废行业最具社会责任企业”、上海市首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称号,同时运营多座被国家住建部评定等级为AAA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环保企业。
公司拥有国内首个建设千吨级、进口炉排技术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和运营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9000吨/日);掌握各种烟气处理工艺,工程业绩覆盖干法、半干法、湿法和各种组合工艺;国内首个使用“半干法/干法”先进组合烟气净化工艺、也是国内首个使用更为先进的“干法/湿法”烟气净化组合工艺的企业;熟悉各种主流炉排技术,单台炉业绩覆盖250吨/日、400吨/日、500吨/日、600吨/日、750吨/日,平均单厂规模位居国内前列。
承担全国城镇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住建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市容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秘书组、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等行业管理职能。拥有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专家特新技术企业、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全国百强院士工作站。
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专项、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启明星等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近百余项。截至报告期末,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技、咨询类奖项百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9项,省部级奖项125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专利336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拥有软件著作权70项;编制并发布标准107项,其中主编标准42项。
拥有住建部、科技部专家,以及行业领军人才等市容环境卫生行业的权威专家;拥有专业的技术、建设、运营团队,其中,上海市科委专家29人,绿化市容行业领军人才6人,正高级工程师18人,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700余人;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焚烧厂运行及检修人员超过1,300名。
公司吸收消化北美固废行业引领企业——WheeabratorTechnoogiesInc.最成熟的管理体系,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构建远程实时监控中心,采用美国OSIsoft公司的PISystem数据基础架构,从多个数据源采集、分析、可视化大量高保真时间序列数据,实现了运营智能化。实时掌握各厂运行情况,并提供远程诊断和后台支持保障;开发了针对垃圾焚烧厂智能化运行、检修、维护平台,该平台采用美国IBM公司的Maximo系统,通过自主研发适合垃圾焚烧行业管理需求,实现运行流程明确化、检修周期智能化、检修方法规范化、检修成果智能化的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平台。
公司的控股股东——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资持有,是专业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公司,注册资本500亿元,信用等级AAA;拥有一批覆盖金融、财务、法律、环保、PPP政策等方面的专家顾问团队。
公司以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水为核心主业,同时聚焦危废医废、土壤修复、市政污泥、固废资源化等新兴业务领域,从规划、设计、咨询、研发、监测、监管、投资、建设、运营、工程总承包等环节全方位、全过程提供顶层设计和定制化服务。
作为国内固废行业起步最早的专业公司之一,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固废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经验,始终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领先地位;公司深耕上海,同时拓展全国,在成都、青岛、威海、漳州、南京、太原、洛阳、蒙城、奉化、晋中等地建成多个示范性标杆项目。在市政污水处理领域,公司投资运行的友联竹园第一污水厂,设计处理能力110万立方米/日,是上海市第二大污水处理厂、全国首个市政污水领域BOT项目、国内污水处理领域屈指可数的高新技术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81亿元,同上年比增加1.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7亿元,同上年比增加5.19%。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298.3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07.05亿元,资产负债率57.55%。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在发达国家一般都经历卫生填埋、垃圾焚烧、资源回收利用三个阶段,并已形成“源头避免-资源利用-末端处置”的源头消减管理战略。目前,焚烧发电在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并成为主流方式,焚烧设施开始趋向于集约化和规模化,二次污染控制部分投资不断上升,领先企业纷纷通过并购强化设计研发能力、延伸业务产业链、抢占市场份额并进入细分领域。
据住建部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超过112万吨/日,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的70%以上,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式。我国生活垃圾处理已全面进入焚烧阶段且处于行业成熟期。随着垃圾分类的逐步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未来将逐步向资源化方向发展。从市场空间来看,“十四五”期间,垃圾焚烧仍是固废行业核心,部分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仍有待完善,尤其是县级区域,生活垃圾处置需求仍存增长空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战场向中西部县级地区转移,小型焚烧成为竞争焦点。
随着生活垃圾投运设施不断增多,环保要求也日渐严格,环保督察多轮出动,行业发展理念也从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变,未来也将进一步向数字化、精细化和产品化升级发展。领先企业基本为全产业链模式,通过全产业链、多元化模式拓展市场,生态资源化园区模式也成为热点。公司在焚烧发电行业有着较强的技术先发优势(国内领先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烟气控制技术)、一流的技术平台(上海环境院)、丰富的业绩经验(国内第一梯队)、良好的品牌信誉(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稳定的专家团队、领先的运营能力(同时运营多座AAA级焚烧的专业环保企业)和较强的融资能力,多次被评为“固废行业十大影响力企业”。未来公司将重点关注小型化焚烧、热解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烟气余热利用、蒸汽再用、循环水热泵等能源高度利用,布局园区化项目,不断提高焚烧发电效率。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仍处于成长阶段,市场集中度偏低,具有明显的地域垄断性,较受资本推动和行政因素影响。随着我国污水处理能力及处理量持续增长,国内污水处理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据住建部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截止目前,全国已建成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超过2.5亿立方米/d,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98%,但污水收集效能偏低、污水处理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较多、能源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同时,市政污水的发展潜力与规模受限于城市化水平和人口数量,随着人口的负增长,部分区域的增速有所减缓,市场需求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市政污水转向工业污水。
伴随着国家政策污水处理标准不断提高,粗放式废水处理方案已经难以适应新环保政策下的废水零排放需求。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等发布了《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了新征程,以降碳为重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动再生水利用。未来,拥有核心技术的专业运营公司相比单纯投资型企业,将获得更明显的市场优势。市场从传统的重资产向重运营转变,从工程性服务到经营性服务的转变,更加注重技术和产品质量。《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对污水资源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部署,未来污水行业在减污降碳道路上将迎来革命性变化。公司具有超大型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和提标改造经验,工艺改造、工艺技术、运营管理等能力较强(运营竹园一厂市政污水BOT项目近20年),团队经验丰富。在“十四五”规划布局下,公司也探索出在污水处置设施上布局光伏发电的新路径,推动污水领域的碳减排工作,努力打造污水处理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绿色标杆项目,未来公司也将逐步向工业废水、水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拓展,不断提升市场份额。
危废种类错综复杂,技术门槛高,国外危废行业发展大多经历产业爆发-竞争萧条-并购整合等发展历程,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危废处置管理体系,我国危废行业也从快速扩张期走向持续低迷的震荡调整期,产业进入了整合阶段。在医废行业,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以及环境要求的不断增加,行业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医疗废物行业从粗放到精细发展。
由于危废行业面向企业的属性突出,高度的市场化配置导致危废处理行业结构性错配问题日益凸显,部分特殊类别危险废物产量小、技术难度高、跨省转移手续繁杂,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也因此长期未能得到有效处置。2020年以来,结构性错配和区域性错配问题导致危废产能总体过剩、量价齐齐跳水,产业进入优胜劣汰、行业整合阶段。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继续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危废的产生、转运及末端处置的全流程管理,并在结构性错配及区域性错配上提出了解决方案,明确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不得违规设置行政壁垒限制或禁止合理的危险废物跨省或跨设区的市转移;鼓励推行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打通小微企业危废收集“最后一公里”,这一文件的出台给危废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公司管理的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是上海市内唯一一家集填埋、焚烧、综合利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危险废物与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单位,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处置能力最强、资源利用效率最高、技术工艺水平最先进的危废医废处置静脉产业示范基地;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危废综合处理年度标杆”“中国危险废弃物领域专业化运营服务年度标杆企业”等称号,危废焚烧及填埋处置设施的稳定运营能力处于领先地位,但市场份额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在政策引导下,公司将进一步储备多类型危废资源化处置技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快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提升公司的医废、危废管理水平,在运营管理能力和技术突破创新上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正处于成长期,2023国家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对生态污染修复行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覆盖封场填埋场、矿山修复、农用地修复等多类型生态修复,生态修复行业逐步从单一土壤修复延伸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生态修复,市场也逐步转型为“生态修复+”模式。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已出台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政策及技术导则、资金支持方法,与此同时,全国多个省市也提出了土壤修复的发展目标,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形成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长期对土壤进行污水灌溉等,造成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目前,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土壤修复行业竞争也渐趋激烈。据统计,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行业从业单位有一万余家,2023年土壤修复行业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数200余个,项目集中度持续降低,且农用地污染修复大幅减少。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降低土壤污染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财政部对土壤污染防治也制定了专项资金预算,近两年,土壤修复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
2023年底,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要大力培育绿色低碳理念,减低资源能源消耗,有效控制潜在的二次污染风险;系统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高绿色化和低碳化水平。
在“生态修复+”的模式下,EOD模式不断创新,更加强调企业自我造血能力,利用生态修复带来的环境变化、生态产品和土地价值实现经济收益。公司以上海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拥有“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已形成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深度稳定化、固化处理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随着“生态修复+”模式的开发,公司也在不断转型业务开拓模式,储备核心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响应市场需求,加快市场布局。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列政策、实施方案及标准推动行业良性发展。随着双碳目标、无废城市建设、资源能源回收利用及循环经济的发展,2023年在市政污泥行业出台了一些加强污泥处理与处置监管、推广污泥资源化利用、加快建立示范项目等支持性文件,明确污泥处置质量要求,鼓励将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市政污泥作为资源进行回收利用,鼓励行业内开展一系列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致力于实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发布《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到2025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要达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95%以上。”的发展目标。
当下污泥处理处置以无害化、稳定化为基础目标,减量化为中心路径,资源化以终为始,在处置技术上重点聚焦于向更高效能源利用转型、智慧化管理、深入开发资源回收潜力等方向,如热水解、干化、厌氧发酵、污泥中氮磷资源的回收等。
公司在污泥协同焚烧、干化焚烧处理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和人才储备,拥有松江、奉贤、金山三个协同焚烧项目和青浦污泥项目,示范效应显著,公司逐步在已有的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同步布点、协同处置。此外,公司也将不断落实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升能源资源回收利用,在污泥沼气回收利用、推广沼气热电联产、推广污泥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等多方向上深度研究,畅通污泥资源化产品市场出路。
自垃圾分类政策出台和落地,全国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处置逐渐被市场关注,为实现“2025年全国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明确县级以上城市建立垃圾收费制度,完善使用者付费体系,收费将进一步改善商业模式。”的目标,全国各地均在加大与垃圾分类相匹配的运输网络和末端处置设施。2023年全国释放的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处置项目约180余个。受财政收缩、厨余与餐厨项目合建等要素影响,市场释放不及预期,空间上逐步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目前我国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20%,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1%,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技术层面看,目前有机垃圾主要以厌氧发酵、好氧堆肥处理技术为主,虽然技术相对成熟,但在成本控制及效率提升上还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堆肥技术在产业链下游还存在堵点。在减污降碳生态文明发展趋势下,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机垃圾发展新方向,制氢、热解、气化等开发清洁能源的前沿技术将成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方向。
公司目前已拥有松江、嘉定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项目,承担上海市五个新城湿垃圾代建任务,并逐步试点农牧固废,拓宽有机固废的市场。未来,公司将加速资源化技术培育,在厨余垃圾资源化技术上,进一步深挖农牧固废、畜禽粪便等有机垃圾协同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路径。除此之外,针对不同城市和地域,探索适用于不同处置规模的技术工艺,提升处置产能,推进餐厨/湿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同时,在“无废园区”发展趋势下,也将进一步探索产业链一体化,打通末端资源化路径,提高设施运营效率和资源化利用能力,加快资源化新技术的储备和推广。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起步较早,是固废行业的重要细分赛道。资源化水平不高、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短缺、缺乏技术创新和市场驱动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高质量管理,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水平,助力“无废城市”建设,近几年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规划、管理实施细则、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实施意见等,从源头减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转运调配、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据统计,2023年全国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投资运营类项目共计中标40个(含标段),项目平均单体建设投资总额约4.3亿元/项目,但项目的单体规模较小,这主要受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影响。
由于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存在政策壁垒、区域壁垒和资金壁垒,尚未出现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龙头,市场集中度不高,且各家作业标准不一。公司已开展建筑垃圾不同处理工艺的技术适用性研究,通过调研测试掌握建筑垃圾产量和物料性质,拥有多个建筑垃圾前期咨询业绩、松江和嘉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项目。未来在双碳政策背景下,公司也将努力推动资源化产品的利用路径,把碳减排融入到建筑垃圾的处置工艺中。
“十四五”期间,公司确立了“环境治理+”的战略目标,深耕上海本地市场,融入“五个新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大局,多管齐下推动成熟业务渗透、明星业务加速、新兴业务培育和未来业务储备,加快业务模式升级,拓展环保管家服务,提升非电收入份额,以“规划设计、生态修复、代建代管”三项轻资产业务和“生活垃圾、危废医废、污水处理”三项重资产业务为主线,轻重并举,双轮驱动,促进横向多元化、纵向一体化发展。
一是探索市场拓展新局面。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市场策源能力,以EPC、代建代管、咨询等业务推动市场开拓。二是夯实降本增效新成效。做稳做精项目运营,把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作为推动降本增效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夯实降本增效成果,进一步挖掘降本增效潜力。三是把握绿色发展新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突破口,构建自身的技术链、业务链、能力链,探索“无废城市”发展契机和细分市场机遇。四是凸显数字化转型新成果。通过管理数字化手段为业务赋能增效,促进业务优化和效率提升,加快数字化应用场景示范,完善数据指标体系,丰富可视化场景。五是激活内生发展新动力300152)。充分发挥人才的关键支撑作用,把管理做细、把责任压实,把潜能激活,把改革“动能”转变为企业“效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六是创新高质量发展新机制。增强战略管理能力,加强行业对标和市场研判,做优做强主责主业。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和规范运作。
公司所处的环境行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影响。未来的产业政策或行业规划若出现变化,将可能导致公司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出现变化,如不能及时适应并调整经营策略,将给公司经营带来风险。例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年3月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2]801号),公司2006年后核准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按入厂垃圾处理量折算成上网电量(折算比例为每吨生活垃圾280千瓦时),未超过上述电量的部分执行全国统一垃圾发电标杆电价每千瓦时0.65元(含税),超过上述电量的部分执行当地同类燃煤发电机组上网电价。2020年9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明确生物质发电项目,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为82,500小时。在未超过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时,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当年实际发电量给予补贴。按照规定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清单范围的项目,所发电量超过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部分,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核发绿证准许参与绿证交易。按照规定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清单范围的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自并网之日起满15年后,无论项目是否达到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核发绿证准许参与绿证交易。根据上述政策,公司投资运营的垃圾焚烧项目若不能及时纳入补贴清单,或超过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后不再享受补贴,则会对公司垃圾焚烧业务的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量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目前享有多项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为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和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公司及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不能继续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将对公司的盈利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公司主要通过BOT模式从事各项业务,此类业务一般均属于地方政府的特许经营项目,因此未来公司能否顺利延续原有业务关系,通过地方政府的招标程序而获得并实施项目存在不确定性。此外,每个BOT项目均需获得地方环保部门、投资建设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审批和配合,而该等地方政府部门在协调征地、拆迁等工作也受制于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若未能顺利完成该等部门的审批程序,或受当地居民反对等因素影响,则新的BOT项目将难以实施,甚至不排除已发生部分投入但被迫中止的情形,从而可能对未来公司的业务发展、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另,BOT项目建设过程中超预算投资等因素亦可能对公司的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BOT项目特许经营权期限一般为10-30年,BOT协议中通常会约定在特许经营期限到期时,经双方协商并在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行业规定的情况下,未来公司可继续获得特许经营权,但仍存在特许经营权到期时因不可预期的因素而无法继续取得特许经营权的风险。
未来公司的经营业务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不同的区域市场,公司面对的供应商、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合作单位有很大不同,如果公司经营的相关区域的政策环境出现波动,将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如果公司未来不断扩大项目区域,则对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可能面临管理能力不能有效满足项目需求的管理风险。
一是环保要求提高: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灰渣、噪音等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尤其是垃圾焚烧所排放的烟气中二氧化硫、氯化氢、氮氧化物、二噁英等受到环保部门的严格监管和公众舆论的密切关注。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将制定和实施更为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并提高现有的环保标准。为此,未来公司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也将不断增加,从而会增加运营成本。
二是人工耗材等运营成本上升:公司项目运营的主要成本为BOT项目的无形资产摊销,除此以外还包括石灰、活性炭等生产材料以及人工成本等运营支出。若上述生产材料及人工成本出现上涨,则未来公司的运营成本也将增加。
由于BOT协议特许经营权的期限一般较长,运营期内因上述原因导致公司运营成本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面临因运营成本上升而垃圾处置费/污水处理费标准不能得到及时、到位的调整而导致收益下降的风险。
为确保垃圾焚烧发电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废气、污水和固废等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公司采用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技术和措施。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设备故障或人为原因导致环境保护风险,从而对未来公司的项目运营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有可能会因生产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事故而造成项目破坏、人员伤亡、机械设备损坏等损失,以及由人员素质、材料质量、机械设备质量、施工方法和环境问题引起的问题,都可能对公司的品牌声誉造成不利影响,并遭受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法律诉讼。这类事故一旦发生,便会发生事故处理费和各种补偿费,同时影响整体施工进度、延迟工期。
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