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以整县制全域治理为总抓手,整合机制、资金、技术、人员等优质要素资源,全力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提速升级。2021年,青岛市投资33.16亿元,新增完成 1234 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2019—2021 年投资近60 亿元,累计完成1990个村庄治理,治理率达到37.4%,预计到2022年末,治理率将达到65%,到2024年末,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为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更快、更多惠及农村群众,青岛市率先提出以区(市)为单位开展全域治理的工作理念。莱西市以纪念“莱西会议”召开三十周年为契机,破题实施全域治理,利用2年时间,对全市816个村全部治理。不断总结推广“莱西模式”的内涵和经验,全域治理成为全市共识、迅速推开,各区(市)开展了富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模式创新。形成了“1个总体规划+1名区级领导+1个主管部门+1个建设单位+N个配合部门 +政策性金融机构+属地镇街”的工作框架和“区级统筹、镇街协同、整体打包、分布推进”的实施路径。在规划进度上,崂山区、城阳区2022年将率先完成治理,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即墨区、莱西市将于 2023 年全部完成治理,村庄较多的平度市将于2024年收官。
各区市委托设计单位逐村、逐户调查、勘探、测绘开展高标准设计。在总体设计上,根据区(市)村庄分布、人口数量、污水产生量、污染物浓度范围等因素,合理选择纳入污水管网、集中拉运和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站等工艺路径,确保污水处理负荷充分利用,优化降低前期建设和后期运维成本。在具体设计上,根据单个村庄发展规划、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人口数量等因素,“一村一策”选择适宜的治理模式,确定管线分布和污水处理终端(污水站、蓄污池、泵站)选址;根据每户房屋布局、排水位置、生活习惯等,“一户一策”确定入户接管方式,总体上对改厕黑水、厨房污水、洗漱间污水、庭院污水等各类污水应收尽收,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难的问题。胶州市实施“阳沟革命”,改变群众传统上通过阳沟排水的习惯,探索实施庭院污水收集。
为解决农村环境治理公益性强、收益性弱,财政投资压力大、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不强的问题。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青岛市分行建立战略合作,对整县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进行长周期、大额度、低利率贷款授信。青岛市指导各区市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等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对多个开发项目有机整合、“肥瘦搭配”,构筑稳定的现金流收益,成功获得了政策性金融机构授信贷款。同时,各区市积极整合上级专项资金、本级预算、政府债券等,统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根据治理计划和资金筹措情况,确定年度目标任务村庄,优先治理水源保护区、城乡接合部、镇驻地、中心村、黑臭水体周边和风景名胜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统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卫生改厕、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安全改造、通户道路硬化、燃气入户、电网及弱电改造、生活垃圾处置等一体化治理,避免重复开挖、重复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区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招标,确定项目建设单位、项目总承包单位,统一主材设备、统一施工标准、统一项目监理、统一竣工验收,实现了规模化治理,改变过去由镇(街道)或村庄组织施工、零敲碎打等不经济的做法,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并快速释放治理效应。2021年至今,青岛市累计开工治理村庄2092个,占全市“十四五”还未治理村庄的45.8%。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竣工验收后,统一委托有资质、有能力的运维单位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进行运行维护,实现建管一体、有机衔接。青岛市鼓励各区(市)对辖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统一打包,委托第三方开展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智慧化运行维护,开展专业化巡检、养护、维修,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加快推进老旧(非正常运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2022 年年底将实现动态清零。组织各区(市)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智慧管护平台建设,依托 5G、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运行控制一体化、运营管理数字化、物资车辆调度系统化管理目标。目前,青岛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 95.7%,实现了处理负荷的有效利用。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成立乡村生态振兴江南体育官网工作专班,会同水务管理、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组织区(市)编制印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开展监测执法监管。连续3年委托第三方对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治理成效开展“回头看”复核。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对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绩效考核和每月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调度会议。定期开展帮扶、调度、通报和第三方核查。每月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工作专报,向工作滞后的区(市)党委、政府预警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