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JN江南·(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400-123-8526
138655321423
生活垃圾发电类
.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江南体育智能环保设备公司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某某工业园88号
手机:138655321423

咨询热线400-123-8526

走出邻避困境的垃圾焚烧厂——江浙地区垃圾焚烧项目现场调研实录

发布时间:2024-05-28 14:28:00人气:

  ◎侯雪松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 陈永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部主任) 杨 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部项目主管)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环境管理决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近期围绕如何化解垃圾焚烧邻避现象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笔者实地调研走访了江浙地区的三个典型的垃圾焚烧项目,发现这些已经走出邻避困境的焚烧厂,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我国近年来在建设项目中产生的各种邻避现象,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种社会矛盾叠加的反映。邻避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风险。因此,邻避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各种邻避现象中,垃圾焚烧项目是我国当前最为典型的邻避设施,在江苏、浙江、广东、北京等地近年还爆发了大型件,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环境管理决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近期围绕如何化解垃圾焚烧邻避现象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我们实地调研了江浙地区的三个典型焚烧项目,参观了这三个项目厂内的公众科普展厅,了解焚烧发电流程,并实地探访了厂区周边生态环境,与项目公司管理人员及其所在街道办的代表座谈。我们发现,这三个项目在防范与化解邻避现象方面,有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

  2014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垃圾焚烧厂,如何与民为邻——常州市一居民区附近焚烧厂投产6年零投诉》,对我们参观的常州项目进行了专门报道。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右一)一行,在江苏常州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调研。

  据光大环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介绍,该公司投资建设的常州(武进)垃圾焚烧项目,于2007年6月5日开工建设,2008年11月1日并网发电试运行,同年11月20日转入商业运行。该项目是江苏常州的市政基础重点工程,占地面积75亩,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80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约27万吨,年发电量约8615万度。该项目的生产工艺是从比利时吉宝西格斯公司引进的,烟气排放达到欧盟2010标准,垃圾渗滤液经处理后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我们了解到,这个项目同周边密集小区和谐共存,自运行以来“零投诉”。常州项目位于城镇中心,周边居住有10万人,这在我国非常少见。该项目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离常州城的东西大动脉——中吴大道的直线多米,厂区周边一公里内的居民社区星罗棋布,东侧300米以内还有大润发超市、皇冠国际广场、名都大酒店和美食一条街。

  我们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该项目的顺利建设投产,投产后实现周边居民“零投诉”,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

  一是注重社区关系维护。建设之初,厂区周边居民很少。因此公众的声音和意见也较少,现在星罗棋布的居民社区都是在后来城镇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投产后,该项目和街道办、周边社区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如每个季度组织一次沟通会,每年寒暑假组织周边学生开展营地活动,每逢节日开展文艺活动等。周边个别居民偶尔向企业表达意见时,街道办和企业及时与其沟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二是注重信息公开,接受广泛监督。厂区门口的数字显示屏对外公开实时监控数据,并与常州市环保局在线小时监督。此外,常州市城管部门还派驻工作人员驻厂,随时监管生产运行情况。

  三是现代焚烧工艺得到广泛认可。该项目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原来建有垃圾堆肥和焚烧设施,其工艺较落后,臭味严重。周边居民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前往苏州等地参观先进的焚烧项目之后,对现代焚烧工艺的认可度显著提高。项目投运以后,还注重焚烧工艺的升级改造,不断降低环境影响,累计投入近亿元用于环保技术改造和精细化管理。

  四是为周边居民带来经济收益。除了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该项目还发展工业旅游,专门布设了公众参观通道,并获得了江苏省工业旅游示范区(点)资质,不少旅行社将其纳入常州游旅行线路,吸引了各地游客参观、旅游。工业旅游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性行业。

  同为江苏省内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苏州市吴江项目比起常州项目的“零投诉”,则经历了较多波折。

  苏州吴江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很重视科普工作,此为其展厅内的垃圾发电工艺流程图。

  该项目原址位于吴江区平望镇,2009年10月试运行时因群众反对而停建。吴江项目后来搬迁到松陵镇,投资建设单位也从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苏州吴江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新项目于2012年2月签约,2015年5月正式开工,2016年9月竣工投产,占地90亩。其配置的750吨/日大型炉排炉,是我国第一全实现“中国制造”的大型炉排炉,填补了国产大容量生活垃圾焚烧装备的空白。

  一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当时的吴江市(现为苏州市吴江区)市委书记亲自挂帅成立焚烧发电项目推进小组,项目建设期间,市委书记每个月都赶往现场督查进展。

  二是重新规划科学选址。该项目新址的前身是工业园,附近居民本来就很少,目前该地区已被整体规划为环保产业园。

  三是前期开展了大量沟通工作。例如,江南体育平台组织人大代表、党政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周边居民等前往常州、苏州等地参观技术先进的现代焚烧厂。还请垃圾焚烧问题名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二恶英分析实验室郑明辉研究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等出来做科普,有效化解公众的各种疑虑。

  四是注重信息公开和运行监管。如对外实时发布项目运营过程中烟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专门引进了第三方监管体系——以市场化服务外包的形式,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全方面客观、公正的监管,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同时,吴江区城管局、区环保局也派出驻厂代表对第三方进行监督,区环保局固废中心还对厂区内的卸料平台、吊控室、中控室等各个角落进行远程监控。

  五是注重维护与媒体、社区的关系。如建设期间的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媒体进行实时报道;定期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组织周边社区居民参与猜谜语、制作微电影等活动。

  余杭项目位于余杭区中泰街道南峰村大坞里九峰石矿内。杭州政府2012年就开始着手项目的准备工作。2014年3月,杭州规划局的一份名为《杭州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修编(2008-2020年)》修改完善稿对外公示,2014年4月浙江省建设厅对该项目进行审批前公示。当时是由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投资建设。

  2014年5月,大型件爆发,余杭区政府发布通告称,“在项目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于是该项目暂时搁置。

  余杭区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和群众协商沟通,最终让垃圾焚烧项目于2015年5月在原址开工建设,投资方也改为光大环保能源(杭州)有限公司,项目最终于2017年9月顺利投产运行。

  该项目配置 4×750 吨/日多级液压式炉排焚烧炉和2台35兆瓦汽轮发电机组,实现日处理生活垃圾 3000 吨。201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杭州解开了“邻避”这个结》,对余杭经验进行了专门报道。

  一是统一思想,稳定干部工作队伍。余杭区率先对基层领导干部开展教育培训,统一思想认识。

  二是进行重点走访,注重群众沟通工作。余杭区还抽调1000多名跟九峰有关系往来的干部(如曾经居住过或工作过),组成14个工作小组,对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重点走访,对群众关心的科学问题及时向上反馈等。组织群众代表到国内多地同类项目运营企业考察,让群众对同类项目建设和运营标准进行比较选择,自主选择业主单位,并先后组织群众外出考察82批次、共4000多人次。

  三是注重补偿和回馈。余杭区制定出台了扶持该区域旅游景区开发和智慧产业园等建设方案。杭州市政府也单独为中泰街道批复了1000亩土地空间指标,并给予每吨75元的垃圾异地处置补贴等政策支持。此外,余杭区还在当地提前实施了道路、公交、饮水、文体等一大批民生实事工程。

  四是信息公开,及时反馈问题,优化工艺。抓住焚烧项目风险节点,通过村公告栏等形式提前告知周边居民,取得公众理解和信任。例如,在项目试运行期间,群众反映焚烧厂的低频噪声扰民,企业迅速对工艺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及时响应了公众诉求。

  客观来说,垃圾焚烧技术具有减量迅速、产生能源、污染可控(尤其像恶臭污染)、占地面积少等特点,符合我国当前国情,接下来还有发展的空间。但面对历史形成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社会心理,垃圾焚烧项目要走出邻避困境,还需要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托尔斯泰说得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以上几个比较成功地走出邻避困境的项目来看,它们有不少共通之处:

  首先地方党政部门方面对于邻避冲突,不宜简单归因于“只顾小利益,不顾大利益”,而要积极预防和应对,深度剖析邻避背后的原因,转变公众一些非理性的偏见,避免使用“一小撮人”“别有用心”“不明真相的群众”等字眼。从项目规划之初就要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规划、选址、环评、污染监控等信息应加大公开力度和必要的解释,通过传统和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并对民众关切的问题及时回应。基层党组织要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同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社区组织加强联系,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关注的利益诉求,将邻避冲突纳入制度化途径,完善合理利益的表达渠道,倡导各方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在宣传中应区分露天焚烧、传统焚烧工艺和现代焚烧工艺等概念,缓解邻避情绪。

  另外,地方政府部门还必须严格把关焚烧企业,加强焚烧过程监管,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对于焚烧企业选择,政府部门应遏制恶性竞争,不宜简单采取低价中标,导致“劣币驱良币”,既损害垃圾处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加剧了公众对垃圾焚烧技术的不信任。

  对于焚烧项目的运行监管,也应强化监管和环保执法,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公众和民间机构参与监督,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确保焚烧项目有效运转。

  企业则必须切实履行环境社会责任,不断提升工艺水平,加强信息公开,并面向公众开放,自觉接受全社会的广泛监督,同地方政府和周边社区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

  实践证明,凡是上述几方面做得较好的地方和企业,往往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比较顺利地走出邻避困境,造福一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