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水务局副局长周建国介绍,过去五年,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上海已经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但是水环境治理能力和生态之城目标仍然存在差距,对标世界先进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及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求,还要进一步提高。
周建国说,上海依水而建,水环境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总河长,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河道,2018年全面消除黑臭,2020年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目标,市民普遍感受到河道更干净、更美丽了,“这背后实际是深化长三角水污染联防联控的机制,全面落实河湖整治,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江南体育官网
周建国介绍,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四期工程全面开工背后还有一连串数据:上海全面完成了1864条段、1756公里城乡中小河道的整治,打通了断头河2000多条;完成4200多个小区和1.7万个市政企事业单位的问题改造,完成1700多个直排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和54座雨水泵站的治理,同时完成17座污水厂扩建增容,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840万立方米/日,净增了70万立方米/日左右;同时,石洞口、竹园、白龙港三大污泥处理处置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净增设施规模426.8吨,市污泥设施规模突破1000吨干污泥/日,污水污泥的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此外,还完成了18座污水厂臭气治理设施改造,基本实现水泥气同治要求。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上海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规划思路可归纳为六个“一”:
存在“一”个差距。水环境治理能力和生态之城目标存在差距。上海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标世界先进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及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不均衡、能力不匹配。受初期雨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水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水体质量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二是中心城区三大污水片区的污水干管互连互通不足,厂站网一体化运行调度能力有待提高;通沟污泥、河道疏浚底泥处理处置方式尚需改进。早期建设的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低,存在设施损坏停用、处理效果不佳的现象。
围绕“一”个目标。实现水体水质提升,江河湖海美丽的总目标,让市民看到更多清水,河湖优良水体断面比例从55%提高到60%以上。
实施“一”个策略。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区域与流域,推进水系统治理,标本兼职、综合施策。
紧扣“一”个抓手。以完善河湖长制为抓手,突出河湖长治。积极推动河长制标准化街镇和村居河长工作站全覆盖,做实做强治水“神经末梢”。
落实“一”批项目。重点推进约80个项目建设,总投资约650亿元,项目主要分为污水治理和河道水环境治理两类:一类是污水处理能力提升项目,新建和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基本解决污水处理能力缺口问题,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80万立方米/日左右。完善污水管网,完成南干线改造工程,实施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管和竹园-石洞口污水连通管工程,推进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及修复工程,增强污水片区输送保障能力和系统安全性。另一类是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推进40余个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建设,覆盖全市面积40%左右,为市民打造水清岸绿、生态宜人的滨水空间。
推进“一”个平台。水环境的改善不仅要靠人脑,也要靠电脑。结合上海建设全球新型智慧城市和“一网统管”的发展要求,加强水务感知网络建设,持续完善智能化应用支撑体系,提升水务智能管理水平。
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柏国强表示,在环境治理中,长三角必须协同推进。长三角大气和水污染协作机制是由上海牵头,办公室设在上海,这个机制成立以后,长三角区域按照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原则,逐步深入推进区域环境协作,效果明显。整个长三角区域41个主要城市“十三五”期间PM2.5年均浓度是35微克/立方米,下降了31.4%。
协作机制成立以来,编制印发并分工落实《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深化治理方案(2017-2020年)》《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和各年度重点工作,紧抓跨区域、跨流域重大问题,推动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柴油货车污染协同治理,全面落实长三角区域船舶排放控制区的各项低排放控制措施,推进长三角地区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整治,毗领地区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协同治理,加强太浦河水质预警联动,建成了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城市大气复合污染重点实验室,组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柏国强介绍,今天上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刚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示范区的生态环境专项规划。前不久,长三角一体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由生态环境部会同三省一市一起研究编制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保联治规划》以及《长三角区域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联防联治实施方案》,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也是“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协同推进联防联控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不限于原来的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把整个生态环境全方位的协作推到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