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场“湿地资源运营机制改革试点”在江西展开,万年、南丰、瑞金、崇义等9个试点县(市、区)先行先试,探索湿地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
目前,“成绩单”交出:江西全省累计开展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36笔,交易额9312.4万元,完成跨县域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面积1052.8亩,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解决湿地占补平衡难题。同时,一批村集体、企业从湿地修复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为什么要改革?湿地资源如何加速释放生态红利?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关注。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江西遍布城乡的河湖湿地和小微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尤其是鄱阳湖湿地,在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和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要求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经批准征收、占用湿地并转为其他用途的,用地单位要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原则,负责恢复或重建与所占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
近年来,江西省一方面压缩湿地占用量;另一方面强力推行湿地占补平衡,将落实湿地补充地作为审批湿地占用项目的先决条件。这些措施守住了全省湿地面积总量“红线”,但也存在用地单位落实湿地补充地困难、完成湿地修复时间长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畅等问题。一些无法避让湿地的重大项目,仍然面临因无湿地可补而停滞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2021年8月,江西省在全国开创性提出“湿地资源运营机制改革试点”思路,并将其写入《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湿地面积总量管控要求与湿地占用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江西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宾说,全省充分考虑地区间资源禀赋、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摒弃原来以县(市、区)为单位“卡死”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的旧思路,创新提出“省级定额、市县动态调整”工作思路,在确保全省湿地面积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允许跨县域调剂湿地面积,以缓解经济建设活跃、湿地后备资源贫乏地区的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压力。
“我们还要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才能吸引更多社会投资者参与湿地修复。”刘宾表示,按照“谁占用、谁补偿;谁修复、谁受益”原则,2022年7月,江西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社会投资者从湿地修复后产生的新增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中获得投资回报。只有让他们吃下定心丸,才能让湿地修复由原来的“保存量”变为“扩增量”,缓解湿地占补平衡压力,最终实现湿地修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摸清资源家底。省林业局将森林沼泽等10个地类纳入湿地面积总量统计范围,摸清全省湿地面积为1913.55万亩,约占国土面积的7.64%。各试点县(市、区)将未被计入湿地面积,且具备补水、保水条件,经修复后能够形成稳定湿地生态系统的土地,纳入湿地后备资源数据库。
各试点县(市、区)均明确了承担湿地资源运营管理机构,并积极探索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以充分激发湿地修复各方积极性。如在瑞金、南丰,由相关企业负责收储湿地后备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修复和经营,产生的湿地占补平衡指标收益及后续经营收益,按照约定比例,以分红形式发放给当地乡镇、村集体及承包经营者。
江西省林业局则建成全省统一的湿地资源运营管理信息化平台,形成高效、透明的湿地资源运营市场。全省逐步完善湿地修复标准体系,制定《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指导各地科学开展湿地修复,同时连续三年共安排小微湿地示范点建设资金4240万元,在全省建成106处小微湿地示范点。
4月25日,记者步入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琴城镇一个78.5亩的百年橘树园,池塘如镜,小拱桥静卧其上,小花点缀在绿意间,为古老的橘树园增添生机与活力。微风轻拂,带来阵阵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南丰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称,这是他们探索建立的“湿地+南丰蜜橘”修复模式,即结合百年橘树园的养护,清理原来沟塘淤泥,种植湿地植物,构建小微湿地,改善橘园土壤、调节蜜橘生长季水量,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在获得657万元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额后,项目方还对该片橘园重塑造型、修建水系景观、新建智慧化旅游设施,拟打造集休闲农业、果林湿地展示、自然科普于一体的湿地修复示范点,预计每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江西其他试点县(市、区)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瑞金市武阳镇国兴村72亩小微湿地示范基地,修复前是一片废弃的砖厂空地,福寿螺泛滥、植物匮乏、水体污染严重。如今,基地的各项指标达到优等,水生植物珍稀品种园引种了睡莲100余种、其他水生植物40余种,并稳步推进可食用睡莲、鲈鱼等生态种养殖业,每亩可实现年收入近2万元,现已完成30亩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交易额450万元。
实践表明,湿地修复事业依托生态产业可持续盈利,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但改革中也存在湿地后备资源摸排不全面、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不规范、指标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下一步,江西省将组织开展专项摸排,把更多湿地后备资源纳入资源库;出台全省统一的湿地占补平衡指标指导价,让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有据可依;探索开展湿地产权登记工作,彻底打通湿地由资源变资产的“梗阻”;加强宣传,让更多湿地后备资源权属者、投资者,深化对湿地修复事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认识,加入湿地保护修复事业。
三年前,“湿地资源运营机制改革试点”在江西展开,万年、南丰、瑞金、崇义等9个试点江南体育平台县(市、区)先行先试,探索湿地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目前,江西全省累计开展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36笔,交易额9312.4万元,完成跨县域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面积1052.8亩,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解决湿地占补平衡难题。同时,一批村集体、企业从湿地修复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