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落下帷幕,怎样填报志愿这个问题成为高考家庭的头等大事。因为对于专业和学校的选择父母和孩子之间还未达成一致,一些考生已经感觉到了压力。有学生直言,从第一次提出自己喜欢的专业以来,父母就一直试图说服自己改变理想。理想和现实、专业与未来、父母与孩子,究竟该如何抉择?
6月5日一早,崇明中学校园里迎来了一位中国天文界的大咖,崇明中学2007届毕业生胡一鸣。胡一鸣先后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任职博士后,并作为LIGO 科学合作组织成员参与数起引力波事件的探测。2016年 2 月 11 日,人类公布成功探测引力波,这对于物理学家来说是一场盛宴。胡一鸣正是这个国际团队中的一员。
JN江南·体育下载
除了为学弟学妹们带来精彩讲座之外,胡一鸣因为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的身份,很自然地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招生宣传“大使”。在进行座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提了很多关于追梦的问题:“我很热爱生物,但是父母觉得前景不好,我该如何与父母沟通?”“热爱与现实如何选择?梦想对于现实有什么联系和价值?”在胡一鸣看来,科研确实是一条越走越窄的道路,所学技能专长可迁移性较弱,但是凭着对学科的一份热爱,可以去尝试,只是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初心,还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备用计划”——如果发现某个专业与自己的初心相违背,一定要及时止损,学会成熟地思考问题。“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联系,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高中生容易陷入线性思维。”胡一鸣说。
在很多学生看来,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很多来自自己的意愿与父母意见的分歧。近日高中生小林找到心理老师倾诉,他自幼学习美术,在初中时爱上了动漫,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发展,中考时想选有美术特色的学校。但父母却认为美术只能作为兴趣不能作为职业,以他的成绩可以去更好的学校为由,拒绝了孩子的要求。虽然已经在读高中,小林仍想去美院实现自己的理想,计划高三参加艺考。父母依然不看好美术领域的前景,“在他们眼中只有像老师、医生、公务员这样的工作才是靠谱的、稳定的好工作。我该不该继续坚持呢?”
“孩子想要学习的专业日后就业情况会不会好?工资会不会高?这个专业和他的个性特点能力是不是匹配?孩子会不会半途而废?开设专业的院校实力如何?离家远还是近?专业学习的具体领域和过程如何?”思考孩子高考将要填写的志愿,家长袁先生一口气列出了很多问题。在正式填报之前,他需要把这些问题和孩子探讨清楚。
然而,孩子们与父母的理解却并不相同。在建平中学学生张单看来,一些新出现的职业在父母的认知中并不算是正儿八经的职业,如网络自媒体、视频制作或一些自由职业等。父母们担心这些职业不够稳定,担心孩子无法依靠这些工作支撑起自己的独立生活,在社会上立足。
叶镇嘉觉得,高中生理想和父母意见之间产生的冲突,反映了双方受生活时代和周边环境影响的差异。“时代不同了,父母出于自身经历对专业的认知难免有偏差,但高中生自身也有认识偏感性,缺乏长远思考等局限。”她认为,这是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产生迷茫、孤独情绪的原因之一。
新媒体写作者小陈在此方面有深刻体会。她告诉记者,自己原本一直想读中文专业,但高三填写志愿时因为拗不过父母的反对填了金融。“从中文专业同学了解到很多专业必读书是我曾经读过的,一度崩溃,自己的专业学习上却怎么也拿不到好成绩。”毕业后,她在公司就职一段时间后仍然选择了辞职,专注于新媒体写作。
在上海市建平中学心理正高级教师张晓冬看来,高中生理想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对孩子不够了解,二是父母出于自己的阅历,对专业有自己的看法。她建议父母与孩子加强沟通,多了解孩子的意愿。孩子也能肩负起信息使者的任务,收集信息,告诉父母自己心仪专业的情况和发展趋势,主动避免双方信息差导致矛盾的出现。
目前不少学校开设有生涯规划课程,这给学生更多机会了解自己,体验社会,作出更适合的选择。在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走进大学”等活动让学生提前体验了解大学中的专业,父母和孩子在体验后讨论彼此的观点。学生从高一入学后就从了解自己父母的职业入手探求个人专业选择与家庭成员、社会需求、科技发展等不同因素的联系。在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生涯教育指导老师黄玉文看来,在高一高二年级,给学生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十分必要,两者之间意见分歧的矛盾有时间得到缓冲,避免在最后一个阶段突发。“到最后,多数父母会主动与孩子妥协,孩子的志愿则与分数妥协。”
“多与父母交流,能认识到自己的所谓理想在现实中落地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男生张单表示,借父母视角看自己的理想,就像照镜子,这是一种反思。“我们也并不想将来与父母越走越远,或因为不听父母言在将来碰壁,我们也需要父母的支持。”
作为一名两个孩子的父亲,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对孩子走过的高三记忆犹新。当一个孩子提出选择医学专业时,他感到很吃惊,因为孩子之前并没有特别表现出对医学的热情。了解到孩子是受到了身为父亲的自己影响,看了父亲的咨询书籍和各种案例,想要在精神医学方面进一步学习时,陈小文与孩子展开探讨,包括学习过程中面对的方向选择,可能面临挑战的关卡如生死观和解剖,以及极为辛苦的在职学习和考评……为了让孩子对于医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还邀请身边的医生朋友和孩子聊。
在陈小文看来,志愿选择的第一大原则尊重孩子。当孩子说出的某个专业方向和父母的预设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时,“一定先收起吃惊、失望甚至愤怒的表情,问问孩子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孩子言之有理,说明孩子对此是做过一定的了解的。”第二步则是让孩子充分了解专业的实际状况,进一步丰富孩子对专业构成和发展阶梯的认识。“我们不预设立场,只是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孩子了解、感受,从而帮助他做好决定。”陈小文说,最终孩子确定自己可以迎接挑战,“作为家长,唯有祝福和鼓励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