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李雪梅)正如1889年巴黎世博会开创了汽车时代、1970年大阪世博会宣告信息时代来临、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预示了生态时代一样,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在多方位、高容量、创意性展示高新科技的同时,也向人们透露着未来科技的走势。
游弋于本届世博会的科技“T台”,“绿色”、“亲民”和“智能”给观博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何为人类营造绿色生存环境,如何让科技更贴近生活,如何为人类社会发展融入更多智慧,既是上海世博会探讨的问题,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
如果为上海世博会选一个代表色,非“绿色”莫属。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旨的绿色科技在展会上大放异彩,在展现科技对环境改善的巨大潜能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在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人类的共同呼声,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理念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科技研究领域,如果一项新理念、新科技有不环保之嫌,必定没有发展空间,可谓“不绿不科技”。在集结全球高新科技的上海世博会,绿色科技无处不在:世博园区大面积使用太阳能;园区内公共交通“零排放”;运用形形环保建筑新科技的各国场馆和特色建筑;经物理和生物技术净化的黄浦江水和雨水用于园区绿化浇灌;各种新奇、可再生或可降解的生活器具和用品……
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最佳实践区更集中展示了全球80个城市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上海案例馆“沪上·生态家”,西班牙的“竹屋”、“空气树”,德国的“被动房屋”,英国的“零碳馆”等等,低碳、节能、环保的综合设计唱响了多数案例的“主旋律”。
这些技术无论是尚处理念阶段,还是已转化为现实,都阐释着“崇尚绿色、注重环保”的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昭示着绿色技术将成为科技发展的热点和亮点。小到一把剪刀,大到一座城市的绿色交通出行方案,没有绿色科技的支撑,未来人类生活就不可能摆脱污染、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等“顽疾”。
上海世博园里的每一江南体育平台辆车、一根线,甚至一块砖、一根管道都蕴藏着尖端的高科技成果,仿佛在告诉我们,一项项科技创新就是未来实实在在的生活。
曾经“冰冷”的机器人在上海世博会上有了更多“表情”,它们五花八门,各怀绝技,有的能说会跳,有的会吹拉弹唱,有的能做家务,还有的能完成艰苦的救援任务。不夸张地说,人和机器人共存的时代已经开始,借助机器人技术,人类将迎来质量更高、更绿色的生活。
以色列馆的小明星——“胶囊内镜”告诉你一个无创、无痛的医疗时代即将到来。这粒长26毫米、宽11毫米、重量不到4克的新型体检仪器能对人体消化道进行全程检查,目前已能检测出42种疾病。类似的还有能进行10项尿检的抽水马桶、家用中医数字化四诊仪、通过唾液检测肿瘤的技术等等,越来越多人性化、精细化的现代医疗技术已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
此外,能辨别“冒牌”食品的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法;可知食物产地的同位素分析法;能满足各类合理建筑布局的移动之家;能帮助盲人驾车的移动网络……这些以往不被常人熟知的高新科技已经、正在或即将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让普通人随时感受高新科技的魅力,尽享科技生活之便。
上海世博会是一届“聪明”的世博会,聪明源于那些智能化的创新科技。这些智能化科技将以本届世博会为契机,融入人类发展进程,而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智慧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一大目标。
从世博园区内4G移动通信技术、门票RFID技术等最新信息科技的实际应用到智能家庭中央控制解决方案;从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到可通过动作进行直观操作的智能“生活墙”;从可提供安全出行“贴身管家”式服务的“一体化天气技术(METNET)”到“智能城市”计划,上海世博会尽显智能化科技为我们生产和生活贡献的种种智慧。
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技术将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小到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大到智能政务、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气象服务……无不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不断创造着集“智慧生活之美”于一身的人类社会发展新模式。
上海世博会首次推出了“网上世博会”,正如互联网使世博会这个159岁的“老古董”重新焕发“青春”一样,越来越“精明”的智能化科技将使历史更为悠久的人类社会更具活力,更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