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从新能源汽车到电动船舶,从零碳工场到家用地暖……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不断落地、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业链不断延展。作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贡献者,我国相关科技创新成果对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支撑作用,正在将“双碳”探索推升到更高层次。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不断落地,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多家参展商展示了最新研发的绿色低碳技术产品。这些技术产品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正走进越来越多的园区工厂,走进千家万户。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电股份”)在东北亚博览会上发布了“零碳工场”整体解决方案、“氢基绿色能源”产业概念及产业链方案。前者以去碳化、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生产、存储、供应、消费、管理与服务为主线,致力于为高载能企业提供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热、冷、汽、气一体化绿色零碳供能方案,解决碳减排问题,助力实现绿色制造。
“零碳工场”方案是以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发电及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为基础,以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为保证,同时以绿电绿证交易作补充,一体化解决客户的绿色用能需求,构建零碳能源生态体系。
吉电股份总经理牛国君表示,“零碳工场”是综合智慧能源理念的延展与升华,强调的是工业领域整体零碳能源概念,对应的是绿色制造。
据介绍,该方案此前已探索应用在位于吉林长春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零碳供能项目,通过聚合生物质供暖/工艺蒸汽、生物天然气、地热能/空气能应用、工业余热利用等多种能源形式,配套分布式风光发电、电化学储能设施等,未来有望实现生产用能“零碳”排放,解决奥迪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的碳关税问题。
牛国君表示,吉电股份接下来将围绕客户需求形成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的技术产品,加速推进多场景、全要素“零碳工场”建设,逐步解决外资企业、出口型企业和承诺碳中和企业的绿色用能需求,以零碳能源供给助力绿色制造。
吉电股份近年来立足吉林省风、光、水、生物质资源优势和汽车、化工基础产业优势,不断拓宽绿电转化产业发展思路,在发展氢能产业的基础上,探索出“以绿氢消纳绿电,以氢基绿色能源承载绿氢”的“氢基绿色能源”产业概念及产业链方案。
据介绍,氢基能源是指在绿色能源的框架下,以“氢”为载体而形成的二次能源,如绿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绿甲烷等,有望成为氢能在陆、海、空等领域实现绿色价值的关键载体。
吉电股份提出的产业链方案致力于克服氢能储运难题,拓宽氢能应用场景,快速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发挥氢能的绿色属性,使其成为化工、电力、航海、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目前,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项目根据“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全产业链进行设计,促进大宗载氢化学品与耗氢精细化工产业结合发展,打造辐射吉林省并延伸至东北亚的绿氢集散基地。根据规划,到2030年,该项目初步构建起氢能产业循环生态链,绿氢、绿氨、甲醇等产品制备能力均达每年40万吨以上,初步建成产出规模超过千亿元的氢基绿色能源基地。同时,吉电股份以“海上风电制氢”“氢能交通”作为进一步推进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举措,将大安模式复制推广至江苏、西藏、新疆等地区。
“我们判断氢基绿色能源必将成为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形态,氢基绿色能源产品必将成为解决全球气候环境问题不可或缺的关键钥匙。”吉电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才延福表示。
除了适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绿色低碳技术,不少参展商还在东北亚博览会上展示了适用于更多“小”场景的产品。国家能源集团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展示了最新研发的两款千瓦级小风机,通过小型发电机组生产电能,就近接入配电网,可以满足偏远农村家庭、园区道路等多种场景的电力需求。
“东北亚博览会是公司小风机产品的首次亮相,由于建设成本低,应用场景灵活,可以实现风光互补发电并储能,适用于偏远地区自发电,赢得了国内外多位客商青睐,目前正在洽谈合作。”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销售分公司国际业务部经理李巍说。
记者在东北亚博览会现场还发现,绿色低碳技术不仅应用于“荒郊野外”,也能走进千家万户。四季沐歌公司研发的家用地暖机利用空气能,可以实现65℃高温出水,与使用燃煤、燃气和电锅炉相比,用户既节能又省钱。
“与传统锅炉供热相比,公司新研发的空气能地暖机节能降碳效果明显,适合农村小户型改造和部分城市居民使用,市场前景广阔。”四季沐歌公司东北区域技术经理王勇说。
专家认为,我国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贡献者,相关成果对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支撑作用,将有力推动“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太阳能光伏板取代了传统遮阳棚,一个个垂直轴风机转动,为下方凉亭里的游客提供手机无线充电;路南边坡,光伏设施绵延向视野的尽头……在山东省枣菏高速金乡服务区,新能源发展带来的变化随处可见。
这条“供能、用能、受能”自主可控的绿色公路,其金乡段路域光伏在试运营阶段已累计发电500余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1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150吨。
这是中国大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例子。8月29日,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中国工业大省山东开幕,更多中国在节能减排、创新发展方面为世界绿色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在这里纷纷展现。
国家发改委在大会开幕式上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6.6%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6.2%和34.4%,风电、光伏、水电装机均处于世界首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大会开幕式上,与会嘉宾普遍认为,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挥科技在降低碳排放、促进社会绿色转型上的作用,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并在新能源汽车、采矿、电池、共享电单车等领域取得进展。
在位于山东东营的胜利油田莱113区块生产区,蓝天白云下,两座长10米、高4.4米、胶囊形状的白色储罐格外惹眼。据介绍,这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专用的储气罐,也是中国首座橇装移动式二氧化碳注入设备。罐内高压低温,可储存液体形态的二氧化碳100吨。
CCU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驱油’,增加石油产量,还能使二氧化碳永久滞留地下,实现全密闭、零排放。”CCUS项目部负责人武继辉说,目前,中国CCUS产业开始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胜利油田已建成20座标准化注入站,年注入能力可达100万吨。
走进位于山东淄博淄川区的水泥生产企业东华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每一步的“碳足迹”都能被精确捕捉。8类、339套传感器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碳计量、“碳足迹”管理、碳核算,一年能为企业节约200万元碳履约成本,节约标煤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以上。
2021年,中国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中国低碳发展加速前进。
近日,在山东聊城的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吉尔吉斯斯坦订购的首批500辆天然气公交车完成交付,将于9月30日前陆续运抵首都比什凯克。
2022年,比什凯克市采购了120辆此款公交车,运行半年状况良好,因此又追加了1000辆的订单,全面替换原有燃油公交车。
“绿色”是中国客车畅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名片,更是中国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的力量。从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到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实施200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外项目;从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未来中国将继续将“双碳”探索推升到更高层次,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努力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记者了解到,依托扎实的船舶工业基础、不断壮大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及省内沿海、江河、内湖的多样化应用场景,福建在国内较早谋划发展电动船舶产业。当前,随着省内外优势资源日益集聚、产业项目渐次落地、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和投用,福建电动船舶产业加快发展,开启绿色智能船舶的新蓝海。
近日,在福建福宁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下称“福宁重工”),由福建省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首艘现代双层纯电动游船——“茉莉号”顺利下水。“相较常规动力船舶,纯电动游船没有尾气排放,且噪声小,游客体验感好。”福宁重工总经理助理胡裕国说。
华灯初上,一些游客在福州台江码头登上“闽江之星”。茉莉花式通透顶棚和大面积甲板,让“闽江之星”成为网红。
作为福建省首艘电动高端内河游船,“闽江之星”于2020年10月投运。该船由中船集团设计、无锡东方高速艇发展有限公司承建并由宁德时代配套锂电池。
“在船长达40米、船宽达10米的大尺寸下,依然有良好的操控性能。”运营方福建八方海上客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清说。
记者从福建省工信厅了解到,目前福建省内一些地市正加快电动船舶示范应用。其中,福州市加快推进内河游船电动化,已投运一批电动“福舟”服务于晋安湖-光明港、白马河-西湖等精品悠游线路;宁德市明确在辖区沿海、内河(湖)区域全面推广应用电动船舶,其中古田翠屏湖、福安赛江正在打造电动船舶示范应用场景。
如今,正在构建高质量电动船舶产业体系的福建将“内联外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六年全球第一,船用动力电池装载量已达200多艘,遍布闽江、长江、珠江等流域以及沿海地区。早在2020年,宁德时代就下线了首套海洋船舶动力电池系统。
“我们的每一个电芯都设有温度传感器,可实现电芯温度监控和高温报警功能。”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鄂飞说。
“在系统上,我们采用BMS三层架构,通过多支路设计,可灵活匹配系统电压和电量。也就是说,当某一支路出现故障时,可独立切断故障支路,保障其他支路正常运行。”鄂飞介绍,基于上述技术措施,宁德时代成为国内首家获得中国船级社全面认证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
走进位于福安市的福宁重工生产基地,电动船舶工作区内机器轰鸣、焊花点点。福宁重工董事长周园园说,今年公司有多艘船舶的订单需要交付。
福宁重工的另一“身份”是福建省船舶集团电动船舶研制总装基地。何为“总装基地”?胡裕国介绍,其核心便是合作,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整合众多的力量共同打造同一艘船。
着力于提升高水平电动船舶研发设计水平,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福建绿色智能船舶研究分院等机构纷纷落地福建,并深度参与到多个电动船舶示范项目研发设计中。
目前,福建已基本打通电动船舶产业链上下游,初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总装建造、“三电”系统研制、运营配套、船舶应用的电动船舶全产业链。据悉,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已有相关企业、单位56家。
在鄂飞看来,电动船舶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推进速度和许多因素相关联,如技术创新、产业配套、产业链培育、人才培养,还有政策保障、金融支持等。
一些造船企业表示,电动船舶初期投资成本远高于传统船舶,成为“油改电”进程中的一道坎。
采访中,记者从相关船舶制造企业了解到,“油改电”除增加电池成本之外,还涉及“三电”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成本,部分电动游轮走中高端路线,也会带来个性化定制、内部装修等成本的水涨船高。
在福建绿色智能船舶研究分院院长汤文军看来,电动船舶还有不少技术瓶颈,尤其是在降低成本、增加安全性等方面,必须聚集业界力量实现突破。此外,现阶段电动船舶示范船型几乎都是个性化定制,要根据“江河湖海”不同的应用场景,量体裁衣进行设计,单靠一家企业很难实现突破。
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在电动船舶发展初期,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相关补贴来加速推广。而补能是否便利也制约了电动船舶的发展。相比电动船舶发展的速度,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亟待跟上,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限制与现阶段补能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个不小的矛盾。
据了解,福建省工信厅、兴业银行、宁德时代已达成战略合作,探索实施船电分离、金融租赁等业务模式,兴业银行将向福建电动船舶产业提供不低于50亿元的意向性泛金融支持额度。
“下一步,福建还将围绕推动船舶电动化、船型标准化、产业集聚化、岸电一体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便捷化等,继续加快推动电动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电动船舶特色产业基地。”福建省工信厅总工程师施惠财表示。
1至5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4.7亿元 同比增长10.8%
《图解|世界认可日:来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成绩单”》
2024餐饮卫生安全发展交流会在京召开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餐饮卫生安全分会成立
国办印发深化医改2024年重点任务 提出深化药品领域改革创新JN江南·体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