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续的家园”,这是2015年6月15日,即将到来的全国第三个低碳日的宣传口号。而配合这一主题口号的各项活动,例如招贴画宣传、知识竞赛、低碳生活推广等正在全国各地陆续推开。
不过,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出门多用公共交通方式、随手关灯、调高空调温度等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和行动,科技对于实现“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园里有集水装置将雨水转化为饮用水、水流冲刷而下呈现水幕电影……而这美妙图景的呈现并不需要额外供电。看到此处,不少读者可能觉得是不是太“科幻”了。事实上,文中所描述的一切就发生在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国梦花园”里。屋顶上的那一层薄膜能持续吸收光,转化为电能为花园里各项设备供电。
“花园里采用的就是太阳能薄膜,其厚度只有数微米,而转化为电能的比例则高达13%。比起传统太阳能电池板,它重量轻、可塑性强、成本低、转换率高。”提到这种技术,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克教授表达了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这样的技术市场前景广阔,推广应用能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使用。
除了利用好太阳能,如何将“运动”转化为能量也是科学家们关心的话题。于是,一些收集“运动中的能量”的设备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的投入使用也为新的能源生产找到了方式。
“比如骑自行车本身就是一项低碳的生活方式。而如果再给它安装上发电机,那就可以将人力产生的电能储存起来。”采访中,华北电力大学靖仕寅教授描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场景:在一次展览上,一名德国运动员将自行车同面包机相连,短短十几分钟的骑行后,面包片被烤熟了。而180名这样的运动员更是能够启动一辆汽车。
此外,像公路上的碾压发电装置也可以让川流不息的汽车、人群在经过时由于压力作用而触动,进而产生巨大能量并转化为电。只要解决好蓄电问题,这些不经意间产生的能量便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从而减少传统能源生产、使用中形成的“碳排放”,推动“零排放”的实现。
低碳科技的应用有助于实现“低碳生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为了让这些技术得到更快的使用、更多人的支持,国家也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意在加速低碳技术的推广。
比如在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政府对能源发电上网定价进行了规定,要求电网公司需购买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资源发电,对于其价格,也提出定价及补偿机制,保障目前发电成本较高的太阳能、风能、核能的持续发展。
今年5月,财政部发布有关通知,为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规定涨价补助,并降低甚至免收新能源车船税。北京市政府则在6月1日对纯电动汽车不限行之后,还要对纯进口电动汽车摇号松绑。
江南体育官网
在相应配套设施建设部门,工信部等四部委则联合出台了相关文件,中央财政将对京津冀城市群投资建设汽车充电设施——如充电桩——给予年最高额度为1.2亿元奖励。
现行政策在王克教授眼里仍然较分散,大都是针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所出台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对低碳科技研发应用的支持需要更加系统的顶层设计。比如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显示了‘低碳、环保政策’趋向整体化、全面性的发展。”
“低碳生活”的实现、“低碳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寻找清洁能源来“开源”,同时也要运用降低能耗的方式来“节流”。除了生活方式的转变,技术应用也会让这一目标实现得更为轻松。
举例而言,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以低碳为核心,采用了LOW-E双层中空钢化玻璃。这是一种新型节能安全玻璃,可以阻挡阳光中的大部分热能和紫外线,可见光的透射率则高达80%。在炎热的夏天,既降低了制冷能耗,又保证了充足阳光。
如上述给建筑物穿“衣服”的做法是保持室内自然恒定气温的一种方式,而在建筑中有意设置“通风廊道”也是一种保持冬暖夏凉的重要方法。不论是北京的侨福芳草地还是杭州的低碳科技馆,它们都在大楼内部保持高挑宽大的中庭,安排流线型的通风走廊与通风竖井,从而引导自然风,减少空调能耗。
另外,“互联网+”的应用也体现在“低碳生活”之中。比如家中只需要一款连接无线网络的智能插座,手机里下载对应的App,那么家中的各种电器便都能与手机联网。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任意控制家电设备开关,免除了思考自己是否忘记关灯关电视的烦恼。同时,应用程序上还会显示电能统计,查看历史功耗,随时提醒用户节能环保。
在“低碳材料”方面,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的铝合金等有色金属材料正被广泛利用。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红色墙体、大型机场和火车站的屋面,目前大多使用铝合金材料。正在米兰世博会上展览的意大利馆,更是采用一种特殊水泥建造枝节盘错的墙体,吸收空气中的污染成分,被誉为可净化空气的“森林”国家馆。